第249章 荀彧奉命访辽东(2 / 2)
奥山镇繁荣热闹,街上行人络绎不绝,一行人见天色已晚,就在镇上驿馆住了下来,准备明日再上山。
看着窗外车水马龙,荀彧问道:“此地为何如此繁茂?这日已西沉依旧门庭若市。”
杨林解释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小镇原本只有数百人,军事学院建立以后,主公迁移了不少乌丸和辽东汉人过来,这前后十年时间就发展成了数万人的大镇。
一来这里临近大海物产丰富,二是毗邻辽东军事学院,天下来求学之人络绎不绝,所以才会如此热闹。”
荀彧看见街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甚至连一个饥民都没见到。
第二日清晨,杨林带着众人上山,院长史文恭、副院长邴原亲自来迎接。
荀彧站在百合广场俯瞰四方,心说此处真是个险要的地方,杨林在一旁笑而不语。
来到这里之后,荀彧和许褚才知道自己井底之蛙,军事科目细化到兵种在研究,文化科目除了儒学外还有造船、农科、医科、甚至器乐。
这一切的一切,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走马观花地参观完所有科目后,荀彧向杨林请教道:“敢问将军,这政治是个什么科目?这个学科毕业后会让他们做什么?”
杨林笑道:“这个科目主要是思想教育,让学员们知道为谁而战斗、为什么而战斗、为什么做官等等,咱们辽东所以官员、将领、士兵此科必须通过才能任用。”
思想还能教育?荀彧自言自语道。
政治委员制度,是未来社会优秀的制度,不但能培养官员的使命感、责任感,也可以调节与百姓的关系,但对于豪族出身的荀彧是理解不了的。
辽东虽然保留了士族的权利,但主要还是依靠普罗大众,时迁的财政是来源于每个人,通过税收的制度保证机制运转。
由于辽东土地宽广,普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自己的土地,士绅的话语权比重在辽东就没那么大。
时迁的军需粮食由于没有士族的掣肘,每个士兵捍卫辽东的利益,就是捍卫自己家族拥有土地的利益,他们不但忠诚度高而且战斗也极为强悍。
由于高产粮食作物以及大片土地分配,辽东在施行现有政策的时候也变得相对容易。
拿现在的河北来说,袁曹两家背后各有士族豪强支持,他们为两家提供钱粮与兵源,但一来二回打得你死我活,最后还是让时迁捡了漏。
此时的河北除了支持袁熙的士族,其余豪强大家都在战争中荡然无存。
这个时候推广辽东的新政,并推广种植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但凡减免河北一年税负,这些饥饿的老百姓就能活过来,并且对时迁有极高的忠诚度。
发展十年八年后,河北人口就能恢复黄巾之乱以前的水平。
荀彧等人在辽东军事学院待了三天,他拜见了邴原、管宁等名师大儒。
儒士相见谈的都是家国天下,邴原、管宁二人见状了辽东从无到有的辉煌,此时已将时迁奉为天神一般。
所以再固执的人都会改变,清高如管宁也被时间洗去了冷漠,他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