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章 盐商们(2 / 2)

加入书签

这么四个大因素,使得盐商们一直不愿意做出什么改变。

哪怕是有人中途退场了,也很快有人加入进来,维持这个体系。

现在皇帝和朝廷告诉他们,老子缺钱了,所以临时增发半年的盐引,你们买下拿去卖吧!

问题哪里是那么简单!

本来市场便稳定,你拿出更多的盐卖,就意味着价格要不断下跌,从而使得他们利润不断降低。

说不定就得白忙活一年。

他们的开销多大啊,一年不收入,那岂不是得过紧缩的日子?

在这群习惯了奢华消费的盐商们来说,是绝对不愿意的。

“都说了,这些盐引是可以卖到边疆地区的。”白恒望耐心的道:“你们可以卖到西北、东北、西南区域,这些地方的蛮子是有多少食盐就要多少的!”

“问题是蛮子也没有那么多钱买更多的盐啊。”第二盐商蔡新风叫苦道。

白恒望瞪了他一眼。

这个蔡新风平日里最是阴狠,风评最差,跟自己也经常阳奉阴违的。

各个边疆的蛮族,平日里不是买不起盐,只是因为路途、地势、盗匪的缘故,才导致了许多盐过不去。

想要给那些蛮族们供盐,那么必须依靠边疆的那些有特殊关系的商人们。

但这些人因为有着自己的渠道,所以对盐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不是盐商们和批发商们说多少就是多少的。

所以通常盐商们即便有外销盐引,也从他们那里赚不到多少钱,还不如内地各省份呢。

所以这些盐商对于这种盐引并不感兴趣。

如果换成了茶引,那就不一样了,草原人少吃一点精盐是可以的,但不吃茶绝对不行,那些有渠道的商人,也不敢得罪茶商们。

想了想,白恒望端起了茶:“本官言尽于此,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本官不强求。”

白恒望忽然改变态度,让一群盐商心头一沉。

他们还宁愿白恒望大发怒火,这样反而代表有商量余地。

不说是一千二百万两,三五百万两的盐引,最后他们还是要妥协的。

可如今白恒望根本谈都不谈了,只是让他们自己商量,证明这一次朝廷和皇帝都是来真的了,他们一定会要1200万两。

胳膊扭不过大腿。

任凭盐商们怎么不情愿,恐怕最后结局都难以改变。

出了盐政衙门,大家都不忙着上轿,而且聚集在了一起。

“大家说说,怎么办?”尉迟鸿沉声的道,“贾老,平日里你最稳重知事,又是大家的老前辈,您给个意见?”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贾子明叹了一口气,“人家是官府,是拿着刀子的人,我们怎么跟他们讲理?”

“难道就这么屈服了?”蔡新风声音尖锐的道:“这一次是一千二百万,没错,我们大家凑一凑能拿出来。但是下一次呢?下一次是二千四百万两呢?是三千六百万两呢?那怎么办?总不能一辈子辛辛苦苦赚的钱,就白白的给那群臭土鳖用吧?”

蔡新风向来吝啬小气,可他这番话还是说到了大家的心里。

盐二代姜元马上表示了赞同:“我觉得就该不买。谁愿意购买这些新的盐引就让他们去买好了,盐业这个事情,可不是买了盐引就行的,哼哼!”

龙毅也阴森森的笑了,“是啊,中途出点什么事情,还有水商们的配合,都不一定好啊!”

他们大家做盐业都很多年了,人脉非常庞大,手段也是有一套。

要是真的有谁不管不顾的闯进来,他们可不介意狠狠的收拾这些愣头青。

贾子明看着他们恶狠狠的样子,心中冷哼了一声。

都是一群眼里只有钱的白痴!

敢跟朝廷作对,你们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

……

注:查证盐价、纲、大引、小引、窝本……等等,花费了一天时间,看了许多古人的记录,《明史·食货志》、《征榷·盐铁》、《盐政志》、《复楚中论盐价公书》、《户部题行盐法十议疏》、《中国历史档案馆(盐业篇)》等等,但居然彼此之间互相矛盾的不少,特别是盐价。

例如同一时代,一有说嘉靖初期湖广、江西等地盐价三五十文一斤,一有说超过了300文。

实在是才疏学浅,只能按照大致能寻找到的数据,编写一个盐价标准出来,如有荒谬之处,敬请诸公海涵。

……

上架前两天~~努力存稿中,同时焦虑为什么存稿不多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