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3章 突破窟山(2 / 2)

加入书签

筹足这么多物资,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直到昨日,莱国才备齐了粮草,窟山部的第二批辎重和补充兵也是前日才运到了莱国。

整整休整了七日,东线联军总算可以再次出征了。就在聂伤等人商议进攻路线时,使者到了,来的正是时候!

第二日一早,联军便开出了营地,往西方进发。

大军计有莱兵两千,窟山兵一千,斗耆军七百,夷人新兵两千,共六千人,还有十五头战象。

棠城在莱国西南百里之外,虽然直线距离不远,但在二者之间隔着一座窟山山脉。两方势力以此山为边界,都在山上建立要塞,派兵驻防,谁也难以从这个方向攻进对方的领地。

摆在联军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山间近路,只要三日就能到达棠城,但必须要攻破好几处夷人壁垒才行。谁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打通道路。

另外一条路是往南,先绕到窟山以南,到达窟山部的领地,再由此北上,攻击棠城。这条路好走,但要多走四五天,怕是等他们到了,棠城下的王室偏师早就被歼灭了。

在队伍出发时,几个首脑人物就此事争论了半天,还是没能确定进攻方向。

使者没来之前,他们的方案很简单,就是直接进攻夷人的窟山防线。吸引夷人大队来援,为西线王室大军分担压力,可以慢慢打。

但是现在的急务是救援王室偏师,不能耽误时间,两个条路线显然都不行。

最后还是沮提出了一个方案,他可以发动本部大军,做出大举进攻的架势,诱使夷人集合兵马来迎。

夷人两面受敌,兵力不足,很可能会调出窟山守兵,给己方可乘之机。

几人认可了这个计策,为了确保对方能调动窟山守兵,又要求莱国再发民兵,假做西线联军,也往南线开进。

莱子在其他人的逼迫下,很不情愿的同意了。

他迅速发动莱国西部的村落之民,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往南而行。而六千联军却分成三路,在林间小路暗中行军,躲在窟山下的丛林里待机。

只等了两日,夷人果然被调动了。斥候探得山上壁垒里的夷兵匆忙出寨,都往南方急急赶去,山寨里所余守兵只有不到一成!

聂闻讯大喜,立刻命令全军发起进攻。

联军从树林里突然奔出,分别攻击三处山路。

妘讷率领的莱兵进攻北路隘口,斗耆军和夷人新兵进攻中间大路,窟山部则从南边小路上山,攻击山顶最高处的一座山寨。

斗耆军人数最多,攻击的目标也最坚固,乃是扼守山间最重要通道的一座关口。

此关地形险要,其后是两个夷人村落,有五六百青壮和三千多部民负责守御,很难一举攻破。一旦遭到攻击,附近的夷人就会紧急赶来救援,商军的攻城器械又难以运上山,几乎不可能攻陷此处。

不过现在守关的夷兵只有几十人,还都没有准备。商兵突然出现,大股人马从山路上一涌而上,夷兵措手不及,连箭都没放几轮,这道险关就失守了。

莱兵的攻势也很顺利,北路夷人和中路一样,人手太少,又没有丝毫准备,被一鼓而破。

倒是偷袭山顶夷寨的窟山部遇到了强烈阻击,战斗良久才攻破了寨子。窟山兵损失了上百人,个个狂性大发,把寨中夷人全部屠杀干净。

事后才知,原来此寨中的守兵这日正好换防。不但有一百多个夷兵在寨子里,还有运送物资的夷人,前来看望父兄的夷兵家人等,足有三百多人在里面。

所幸窟山兵是突然袭击,否则还真不一定能攻的下来。

三处最重要的要塞被攻破,其后的小寨和村落不堪一击,山中夷人纷纷往西逃窜。

西夷的窟山防线三路全失,商兵迅速通过山脉,进入了窟山和丰泽、桃山之间的狭长平原。

这里是西夷的核心领地,几乎所有强大部落都集中在这里。人口密集,农牧业发达,十分富庶,其中还有夷人新都——棠城。

西线商军的突入,就如一把尖刀插进西夷的腹心。如果不能及时封堵,他们的老巢就被要抄了,前线主力必然会闻风崩溃。

留守后方的夷人首领还算有能力,当机立断放弃了南下打击窟山部的计划,立刻掉头来战突进的商军。

幸运的是,分散在各处的夷兵正好都集结在一起,特别是围攻商王室偏师的五千主力,战斗力非常不错。

西夷首领留下一千主力和两千民兵,继续围困已经被打残的王室偏师,自己统领四千主力和一万民兵,气势汹汹扑向东线商军。

他一路又紧急召集周边部落来支援。等碰到商兵时,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两万余人,漫山遍野都是,将商军堵在平原的东北角。

东线联军只有四千战兵和两千辎兵,尤浑、妘讷和沮都建议上山坚守,消耗夷军气力,待其疲惫时再寻机击破。

聂伤却力主正面接战。

他担心王室偏师坚持不住,同时又认为夷军成军太过仓促,各部各级之间的指挥还未建立起来。

这样的军队,数量越多越难以协调配合,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会互相掣肘,暴露出更多弱点。

敌军臃肿迟缓,人心不齐,一旦遭遇苦战,各部一定会狐疑动摇,自乱阵脚。

尤浑三人被他说服了,三军坚定信心,合兵一处,出山来战夷军。

双方在窟山脚下相遇,聂伤将辎重安放在山中的夷人山寨里,只留五百人守卫。

剩下五千五百人全部开到山口外,摆了一个弧形阵,准备和夷军决战。

(感谢书友:阿梓大过天,小竹子哥哥投出的月票。感谢大家的订阅和推荐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