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1章 征途(十八)(1 / 2)

加入书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位母亲很任性,经常更改出海口,历史上大改道六次,小改道数百次,其中有七百年是夺淮入海的。

黄河夺淮入海,泥沙淤积,使入海水道的河床越来越高,高过了淮河河床。造成黄河可以倒灌入淮,淮河却无法流入黄河出海,没了出海口,灾害频发。

后来,大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采用“引淮水入黄河攻沙”的法子治理黄河,他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和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使得淮河可以由洪泽湖进入黄河。

正常情况下,因为每条河的河床都不一样高,一条河不能穿过另一条河流淌。可京杭大运河却做到了,它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五条大江大河。靠的便是筑大坝、修船闸。利用船闸,解决高度差问题。

丰济仓所在的清江浦附近,筑有船闸四处,分别为清江、福兴、通济、惠济。其中清江闸位于淮水与运河交汇处,当黄河水涨时,通过开、关不同的闸门,让船只始终在同一高度航行,确保了安全。

京杭大运河快至黄河时,向西拐了个小弯,经洪泽湖入黄河。一路上水情复杂,大大小小的大坝、船闸无数。想直接从黄河驶入洪泽湖,再驶入运河,烧掉丰济仓,几乎是不可能的。

孙贵也没打算这么干,他的计划是水师驶到清江浦北部后,登陆,然后用小船渡过运河,烧掉丰济仓。

除了清江埔城外的丰济仓,清江埔城内,还有常平仓两处、预备粮库三处,他也没打算放过。

为了实施这一大胆的计划,他足足带走了四万水师,只留下林察部一万人,驻守镇江,监视清扬州水师。

??

黄河的泥沙含量大,水流湍急,并不适合航行。尤其是中游,孟津到三门峡这段,最难通航,虽然勉强也可以行船,但是河道狭窄、漩涡很多,漕船沉没事故频发。

下游淮安府这一段,泥沙淤积,河道变更频繁,不利于通航。不过并非不可以通航,此时正值丰水期,水道上倒是行得了船。

为了让水师航行得顺畅,孙贵把巨舰都留在了镇江,只带中、小型战船入黄河。船小帆大速度快,在海上疾行如飞。

转眼便到了黄河入海口的云梯关。

很顺利,关上仅有一把总三百兵,小半个时辰便解决了战斗。

羊寨乡、安东城、赤宴庙,皆没有多少兵马,甚至连战船都没见着

之所以这么顺,是因为黄河不利于航行,清军并没有建黄河水师,仅有的一些战船,也是为保护漕运而设,为了阻击明军渡长江,这些战船大多派往了长江。

漕运总督杨方兴麾下的漕标,倒是有支水营,可是中了明军的调虎离山之计,被派去增援桃源县了。

除了水营的战船,运粮的漕船倒是有不少,形势紧张,杨方兴用这些漕船又组建了一支三千人左右的“水营”,可惜都是些粮船,炮都没几门,兵也都是临时征集的漕丁,不少人刀枪都拿不稳。

“轰轰轰!”

剧烈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对明军而言,与其说是水战,倒不如说是打靶。

王胜、蔡禄、黄应、杨正、戴捷诸将率战船奋勇冲击。很快,清军控制的草湾港便挂起了降旗。

“大帅,草湾一下,后顾无忧,可以登陆了”,副帅郑斌对孙贵说。

“嗯,登陆,让将士们把船上的大炮卸下来,用炮车装着,推上岸”。

为了确保奇袭成功,孙贵带了大量的炮车,方便运炮。

留下七千士兵看守战船,孙贵率三万三千将士登陆,来到了运河边。

“这就是大运河?壮哉”,孙贵不由得感慨,又忽然想起,自言自语,“不知这丰济仓内有多少粮食?”

郑斌说道:“大帅,这漕运采用的是‘支运’法,各地所征漕粮,先由当地送至粮仓,然后由各地递送京城。丰济仓号称天下粮仓,往年均有三百万石。不过这些年,我大明夺了江南,应该没那么多,不过近百万石,估计还是有的”。

孙贵哈哈大笑,“不管它有多少粮,本帅都要一把火,烧它个净光?”

“哈哈哈!”

诸将皆放声大笑。

??

大运河是人工挖掘的,因此河道并不宽,最窄处仅数丈(十余米),而且水势平缓。

明军抬着上千艘小船,用铁链相连,铺上木板,便是浮桥。一口气搭建了十余座宽大的浮桥,推着炮车、云梯车等攻城器械,迅速渡河。

丰济仓很大,外面围有围墙。原有守军三千,石廷柱令三子和硕额驸石华善率五千八旗汉军驻守于此。清江浦城内还有五千八旗汉军和两千绿营。

“王胜、蔡禄,汝二人率兵一万攻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