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七武士(3)(1 / 2)
“当然,武士,武士刀,武士道精神,这可是贵岛国的文化内核,我很感兴趣。”方言笑着道,这是实话,因为他接触的大部分岛国的影视作品里面都有这些内容,就连他重生前爱看的《火影忍者》里面都有一个中立的铁之国,可想而知这玩意在岛国人心中所占的比重。
要了解岛国,必先了解武士道,武士道是岛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对这个民族的影响颇深,今天岛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印痕。
在当初,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岛国当权者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岛国”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来是一套道德体系,崇尚克己,奉公,勇敢,隐忍,谦让的道德伦理观,统治者却断章取义,过分突出“勇”和“忠”,因为自古武士把武士刀和弓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
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价值同时也那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其实武士道在刚出现的时候,它的本意还是善良的,只是到了后来才被统治者用到了歧路上去了,同时也就让周围的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岛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岛国却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很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更加漂亮。这和岛国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欧洲武士那样注重个性的。但他的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武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绝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
岛国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比如战国时期的真田勇士,明治时期反天皇势力的武士集团,岛国人都给予很正面的评价,评判的标准不是他们的行为是否对日本有利,而是因为他们是忠于自己的集团的武士群体,贯彻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执意参拜靖国,岛国人不论是反对参拜的还是赞成参拜的,对小泉只有政见上的敌意,对其人格却都有些敬意,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宁愿冒天下之不韪,宁可在实现自己所在政治集团的理想后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
岛国历史上的岸信介等几位首相为了冲破和平宪法对岛国不可有军队的限制的时候,也是一样,宁可解散议会也要通过自己的主张,通过之后自己也因触犯众怒而倒台,但倒台之后岛国人对其人格倒反而更加尊重,其本人倒台了,但岸信介派,桥本派却更加壮大,这也使得岛国的政治家更加敢于突破种种限制。
二是岛国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零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零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零,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武士自杀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失败而感到羞耻才因屈辱而自杀,武士并没有这么脆弱,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愿已经了结,自己的一生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了,这时候就应该象樱花一样毫无留恋的凋零。
比如一个武士,因为仰慕一个剑术高手而很想跟他决斗,自己穷尽精力刻苦练习,多年准备之后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此人把这场决斗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好象自己就是为等待这场决斗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失败的武士自杀了,并非因为感到后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满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机会了,在决斗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辉,在这光辉之后人生应该戛然而止,不该再有什么留恋。
所以武士的自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是要洗刷耻辱,或是输不起,正相反这是源于其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觉悟,一种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是一种满足,是对如樱花凋零般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