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7章 万般皆下品(1 / 2)

加入书签

阅卷难度最大的是治剧科,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就连这些博士们也意见不一。

为了做到公平起见,刘志规定,这一科必须由两位博士分别批阅,另外指定一批官员交叉批阅。

并且事后由主考官房植,进行随机抽查,三重保障之下,尽最大能力的做到没有遗漏。

而且此科不打分,只评出上、中、下三品,三个下品直接落考,两下一中,也落选。

两中一下,暂时待定,三中则勉强算过关了,两中一上顺利通过,一中两上算为优秀,三上则成为极品。

由于过程比较繁琐,直到三天后才出结果,当然,也一样没有排名次,只是分为上中下三品。

结果张贴在平城门口,所有考生可以自行前来确认。

腊月初十,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聚集在城门口,等着张贴榜单,谁都想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成绩。

当然,有部分实在考得差的,也有自知之明,考完后直接打包走人,灰溜溜地冒着风雪回家去了。

之前他们耻高气昂,还以为凭着家族势力可以轻松晋级,却没想到折戟沉沙,输得灰头土脸,实在没有脸面留在京城。

反而是那批忧心忡忡的寒门子弟,等到题目贴出来的时候,一个个都吃了定心丸。

他们没有能力舞弊,一路都是靠着成绩升上来的,现在突然发现大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黑暗,都是意外之喜。

平城门对面的几家酒肆,今日的生意特别火爆,连大厅里都挤满了人,全在兴奋而紧张地期待着。

王沐也在其中,他没能买到题目,心中一直有些抑郁,但后来发现题目并不算很难,这才转忧为喜。

巳时正,几名官员带着侍卫走了出来,人群顿时激动起来,呼啦啦全都跑了出去,将城门口围得水泄不通。

两名侍卫拿出几卷纸书,摊开悬挂于城门旁。

王沐手脚快,奋力挤在了前面,目光匆匆地在下品里面扫了一圈,一股喜悦瞬间充满了心房。

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下品里面,也就意味着,他没有落选。

当然,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没有进上品的本事,于是安心地把眼光投向了中品的榜单。

果然,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名字,顿时喜笑颜开,此时许多录取的考生都开始欢呼起来。

他们与身边的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喜悦,相约一起去庆祝狂欢。

也有部分人抱着侥幸心理来看榜,或者自我估计过高,结果却发现事与愿违,只能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五百多名考生,能进入上品的并不多,总共只有二十五人,也就是说,每二十几人中,才有一人进上品,殊为不易。

令人惊讶的是,各州的榜首只有一半进入上品,其他的大多都是京师考生,但也有几匹黑马杀出来,之前他们名声不显,着实让人意外。

考前大家热议的几名才子,都是久负盛名,结果也确实是实至名归,全部都成为上品。

按照大汉的规矩,大考中只要能进入中品,基本上就已经稳了,只需静候吏曹分派官职。

只不过都是些县一级的普通官职,不可能进入中层。

而能够进入上品的,肯定会受到朝廷的重视,也会进行重点的培养,所分配到的资源,毋庸置疑肯定会更好些。

只是这次落榜的人员比较多,接近三百人,无一例外的,全部都是世家子弟。

这个结果,让大部分的世家都觉得脸上热辣辣的,就仿佛被人当面抽了个响亮的耳光一样。

当然,也有的世家注重族中子弟的教育,所派出去的弟子全部入围,不但无损声誉,反而让人更添敬重了。

且不说外面的考生们欢喜两重天,此时宫内的刘志,正与一干大臣们,讨论着那二十五名上品考生的治剧考卷。

中德殿里,太傅马融、翰林苑主编梁不疑,太尉黄琼,司徒尹勋,司空袁汤和尚书令袁盱,以及几位文采和能力都比较出众的高层,都赫然在座。

当然,更少不了三位主考官,以及主管教育的太常费兴,太学院祭酒和几位首席博士。

大殿中济济一堂,十分热闹,众人都在传看着被选为上品的卷纸,不时地低头小声议论着。

能被三位阅卷人同时定位上品的考生,自然都有着独到之处,刘志昨日就已经全部看完了。

其中有几人的观念很得他的赏识,特别是一名叫陈寔的颍川考生,洋洋洒洒写了十来页。

他的论调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民无饥荒,则匪患自解。

陈寔以最底层的黔首为立场,痛斥了巧取豪夺的地方豪强,水利失修,百姓收入经过重重盘剥,最后要么所剩无几,要么还有可能倒欠。

他不但清醒地指出民间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详细地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

最后还列出了多个解决方案,全方面地为百姓着想,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惜。

虽然没有明说,但通篇都有种民为社稷之本的影射。

一个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是绝不可能写出这般实际的文章,此人必定出身寒微,并且长期与百姓们相处在一起。

刘志有理由相信,这就是他要寻找的人。

虽然他的理念过于理想化了一些,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全盘照行,但他一个出生于汉代的古代文人,能有如此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着实罕见。

但即使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所有看过文章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其人的确能力出众,品德高尚。

这也是哪怕阅卷人不赞成他的观点,仍然会给他个上品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他就是不仁慈博爱,对于一名读圣贤书的文士来说,道德永远都是挣不开的枷锁。

而其他那些上品文章,虽然也独树一帜,但出发点都是从地方官或者统治阶层入手。

对于朝廷诸位大佬来说,陈寔的观念未必就是最好的,他们各有欣赏的文章。

众人议论纷纷,分别选出自己中意的试卷进行讨论,在他们心目中,这些人的政治观念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却潜力无限。

“明日在玉堂殿举行殿试,现场出题问策,朕亲自点出前三名,赐宴巡街,以做天下之表率。”

刘志这个做法倒是十分新奇,要知道以往的殿试,并不会有任何形式的赏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