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臣知道该如何做了(2 / 2)
董班看得眉飞色舞,这些东西完全在他的期望之外,令得他惊喜交加。
“这些东西制作起来都非常简单,我让工匠们把图纸画好,你带回去自己制作就行了。”
之前刘志的思路被自己给限制住了,总觉得自己高中都没毕业,文化程度太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但九年义务教育不是盖的,而且现代人哪怕没读过书,光是见识就已经远超古人。
只要发挥得当,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水患要如何治理,水利工程要怎么修才能发挥最大的用处,还得好好地合计一下。
我给你派几个治水的能臣,随你过去实地考察一下,先把沙盘做出来,再仔细谋划。”
之前在北疆战争时,刘志就已经将沙盘折腾了出来,其实他的作用就相当于后世的3D模型,能用到的地方多了去了。
董班不由佩服的五体投地,还是陛下思路清晰,随便聊一聊,便解决了许多积压已久的问题。
“我的意见,还是要和益州与扬州联合起来,共同治理,可以把沿江的几个大湖泊当做泄洪湖……”
“等等,陛下方才说把沿途的湖泊当成泄洪湖?”
一向恪守礼仪的董班,竟然失态到打断了刘志的话。
刘志一愣,旋即才反应过来,自己到底说了什么。
将洞庭湖和鄱阳湖当成泄洪湖道,是后世人民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摸索出的有效方法。
虽然也有后患,就是使得洞庭湖被泥沙淤积,面积迅速缩小,直到建国后才专门进行了清淤工程。
但八百里洞庭湖,已经缩小到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从中国第一大湖的位置上跌落下来。
鄱阳湖的水位也只剩四米左右,蓄洪能力大打折扣。
但如今也只能先治住水患再说,只要把湖泊清淤重视起来,相信两大湖泊的使用寿命,能够延缓多年。
没办法,明知后患无穷,但刘志仍然不自觉地想到了它。
而且自己之前也没想到,此时聊着聊着就自然而然的带了出来。
“陛下真神人也,怎么就想到如此神来之笔,哈哈哈……臣知道该如何做了。”
得此一语,董班茅塞顿开,一时竟然高兴得语无伦次,手舞足蹈。
见他如此开心,刘志也不禁跟着会心一笑,董班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而且历经沧桑,却难得的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秉承了老师李固的正直无私,却又比他更懂得变通,做事的手段也更灵活多变,不会拘泥于一格。
知世故而不世故,就是刘志最欣赏他的地方。
向李固和杜乔这样的直臣,虽然有能力,也足够忠心,却过于刚烈,容易折损。
他很敬佩这种人,但却决不提倡。
“臣晚上回去,连夜写一封方案出来,明日与工部的人讨论一下,臣觉得应该可行。”
此刻董班脑中的灵感如喷泉般咕噜噜往外冒,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构思了。
见他跃跃欲试的模样,刘志也有些好笑,本来还打算留他吃完晚饭,再抵足夜谈畅谈一番。
现在看来是泡汤了,不过国事要紧,过几天再聚也不迟。
“就知道你坐不住了,去吧去吧,你写好了,我可要第一个看到。”
“哈哈……一定一定,那臣就先告辞了。”
看着董班喜滋滋地去了,刘志也很高兴,得良臣如此,夫复何求。
要是朝中的所有臣子,都能像他一样,那他也就不用发愁了。
当晚董班回到住所,只觉得文思泉涌,荆州的水域地形图,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只要思路对头,计划起来十分顺利。
天明之后,一夜未睡的董班,趁着熹微的晨光进了宫。
今日没有早朝,昨晚他兴致好,去一名妃子那里厮混得很晚,因此才刚刚起床,正在吃早餐,董班便来求见了。
他是皇帝器重的人,那些个守卫和内侍,最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对于董班这样的宠臣,自然是不管何时都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了。
见他匆匆进来,刘志便知道有了结果,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起吃,一边接过他手里的文案看了起来。
董班在荆州三年,日夜琢磨如何解决水患问题,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经验。
文中提出了全套的预防和治理方法,第一便是常规的修筑江堤,第二是提出在枯水季节疏通江道,清理江中阻塞的淤泥。
第三便是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修建入水闸,使得两湖能够自由蓄水和放水,雨季来临之前,尽量排掉湖里的蓄水。
等到雨季,上游洪峰压力大的时候,就尽量多关水泄洪,以此方法来调节水位。
其他的诸如湖泊修堤保护,各支流疏通河道,加固河堤等等,都属于常规做法了。
董班的上疏中,着重叙述了如何清理江道,和怎样为几大湖泊修建闸门。
刘志看得频频点头,董班原先对治水一窍不通,数年的时间之内,便俨然成了专业人士。
可见他平时下了多少苦工来研究。
“很好,这个闸门的想法非常难得,只是设计起来恐怕会很麻烦,你与工部的大匠们好好琢磨琢磨。
先找个地方做个小的实验一下,成功了再修建也不迟,务必要求万无一失。”
蓄洪可不是个小事情,万一闸门不过关,经受不住洪水的摧残,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都是小事情。
最怕到时候会牵连下游的万千百姓。
“诺,臣定然会小心谨慎,决不敢贪功冒进的。”
董班放下手里的食物,拱手郑重应诺。
此人是个信守承诺的君子,言出必行,当初刘志便是因为钦佩他千里迢迢来看望失势的老师,所以才临时起意,折节下交的。
事实证明,董班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尤其是品质难能可贵,他办事,刘志一向很放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