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 / 2)
平静了这么多年,该来的还是来了。
历史上那个惨绝人寰的大瘟疫,难道就无法逃过去了吗。
整个江淮地区都乱了,雨依旧不停,仿佛天空已经破裂了一道口子,无法止住雨水的倾泻。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往返的周期太长,很不利于对灾情的指挥。
朝廷经过决议,认为在此危急时刻,应该组成临时的救灾机构,专门负责此事,同时也负责灾区与朝廷之间的联络。
由旬爽任临时救灾御史,相关的各个部门都抽调出人手,共同组成。
因此兵部、工部、吏部、户部、太医院等等组成了联合部门,共同赶赴江淮救灾。
如今的扬州牧,是当年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榜眼岑晊,他在进士及第之后,从一介县令做起。
一二十年的时间,由于政绩斐然,如今也成了一州之牧,朝廷一方大员了。
如今年届五十,却遇到了他仕途生涯中最大的考验,这一场天降横祸,一个处理不好,将成为他官场生涯的终结。
但同时这也是个最好的机会,想当年陈蕃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遇到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
可正因为他精彩而正确的应对,使得他在大汉朝廷名声大噪,此后调入京师,受到陛下的重用,从而大放光芒。
因此这场灾难对他来说,既是个机会,也是个考验。
通过了从此平步青云,而一旦失败,恐怕就不是一无所有那么简单了,搞得不好还会下大狱。
他们这一届考生之中,最得陛下信任的就是魁首陈寔,如今已经是朝廷二品大员。
上次陛下病危,诏书中所提的几位顾命大臣中,便赫然有陈寔的名字,可见他在陛下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不过陈寔这些年来的政绩,也的确十分亮眼,从当年治理匪患,协助救灾,到担当大任修建大运河,一直到主持修建涿州城。
哪一项不是临危受命,可他却全部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岑晊对这位同年敬佩不已,也是他努力的榜样,毕竟陈寔无论出身还是年龄,都比他差。
虽然那一年他只是榜眼,但二人的起点却是一样的,都是从县令做起,但差距却越拉越大。
即便是这个州牧,他也才上任不久,努力了二十年,好不容易才爬到这个位置上来的。
相比较于陈寔的桩桩件件事迹,他也不得不承认,二人之间的才能实在是相距甚远。
由于二人之间的同年之谊,这些年来他们之间一直有联系,这次扬州大雨,断断续续下了半个月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预感到事情不妙。
思来想去便给陈寔写了一封信,向他讨教应对之策。
已经贵为东北总督的陈寔,对于他的求教并没有置之不理,反而长篇大论的与他分析了扬州如今的水利情况。
并很诚恳的告诉他这个主意谁也没办法帮他拿,只要记着任何时候都诚心为了百姓做事,为百姓着想就一定不会办岔事。
得到回信之后,岑晊静心思考了几日之后,决定从现在开始,不管会不会出现洪灾,都立刻开始进行预防工作。
于是他立刻召集各郡各县的官员,开展工作分配会议,规定各处都要每日检查江堤河堤,派人在危险地带日夜巡逻。
如果发现有决堤的苗头,要提前将低洼处的村民,迁到高处临时居住。
并让他们提前准备好临时营地,备足被褥衣物,粮食和洁净的饮用水等等必需的生活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证明他的预防工作卓有成效,尽管后来扬州确实几处决堤,但却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
其中有一处决堤出现在半夜,但负责巡逻的人员立刻敲锣打鼓,大声示警。
而早有准备的村民们,立刻扶老携幼排着队往山上跑。
由于白天水位已经偏高,因此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早就已经转移了。
所以尽管半夜出现了洪灾,村民们依然逃过了一劫。
要不是扬州境内后来莫名其妙就开始瘟疫肆虐,可以说岑晊的工作已经做得十分之完美了。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连续一个多月的大雨,使得扬州气候十分的潮湿,再加上后来几处被水淹没。
到处都开始发霉变质,而且洗过的衣物根本没办法吹干,体质不佳的人寒暑交加,特别容易得伤寒。
又因为灾时粮食紧张,部分食物变质以后,还是被清洗后用来煮粥了。
水淹之地,蚊虫又加倍肆虐,不知不觉间,到处都开始了伤寒、疟疾等瘟疫。
尽管扬州本地的医师们,在第一时间就已经准确判断出了病症,但因为天气和交通的原因,许多村民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
而各处的临时居住点,又人口密集,等到张芝率领的医师抵达扬州的时候,却发现瘟疫已经四处扩散,一发不可收拾了。
虽然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医师和药品,奈何大雨磅礴,使得道路泥泞不堪,许多地方都不能及时赶到。
因此扬州的形势岌岌可危,为了阻止疫情扩散,岑晊狠了狠心,在朝廷答复没来之前,便下令封锁边境。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出扬州,违者甚至可以处死。
要知道这虽然是朝廷抗疫的常规操作,但在没有得到授命之前下令,还是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岑晊这次也算是铁了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疫情从扬州扩散出去,否则他会成为千古罪人。
幸好,很快荀爽带领的救灾人员和物资就到了,得知岑晊所下的命令,很是赞同。
荀爽已经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特殊授权,一切与救灾有关的决策,都可以先斩后奏,免得因为消息滞后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他们与扬州的地方官员碰头之后,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在各个县城设立医疗点。
所有的病人都集中收治,非但如此,还会将轻重病人分开治疗,其余城外百姓,除了大的集市可以安置之外,剩下的难民都迁入城中。
将各地的学堂、道观、县衙等设施都辟为安置点或者是医疗点。
所有的医馆都临时征用,作为病人的中转站和紧急救助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