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97章 彝族(1 / 2)

加入书签

蜀汉灭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来救援?

在三国历史上,“蜀汉灭亡”的全过程,是叫多少“三国迷”们扎心的一幕。

打着“汉室”正统旗号,且以多次声势浩大的北伐,杀得曹魏大军龟缩不出的蜀汉王朝,仅仅立国四十来年,就被邓艾的魏军巧妙偷袭,立刻惨遭一箭穿心,满朝文武慌慌张集体投降。

诸如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姜维、谯周等“蜀汉精英”,也是或死或降。如此唏嘘一幕,却也叫一些“三国迷”发现不对劲:不对啊,这么个生死时刻,“蛮王孟获”哪去了?

放在充满各种奇幻情节,甚至把蜀汉名相诸葛亮塑造得“多智近妖”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出兵南中“七擒孟获”的桥段,堪称是其出神入化的军事妙笔。

而那骁勇善战且从此对蜀汉忠心耿耿的“蛮王孟获”,也在“三国迷”间实力圈粉,于是说到蜀汉灭亡,好些人也就不解:刘禅都要乖乖举手投降了,这“能打”的孟获,怎么还不来率兵就驾呢?

其实,尽管孟获的生卒年不详,但如果我们抛开野史演义,认真对照下正史,这答案就显而易见。依据《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在南中地区“为夷汉所服”的孟获,在经历了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遭遇后,确实誓言“南人不复反矣”。

但他之后跟随诸葛亮来到成都,成为了蜀汉王朝的御史中丞,并没有再掌握兵权。所以当四十年后曹魏杀来时,孟获就算想来救援,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那退一步讲,倘若邓艾奇袭成都时,孟获不但老当益壮,而且依然手握重兵。他又能否救得了蜀汉王朝呢?答案却是更不能。这事儿,就得说说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情况。

三国时期的“南中”,包括了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这里设立了四郡,并以犍为郡南部为属国,形成了“四郡一属国”的统治局面。

但无论是东西汉还是蜀汉王朝,在这里的统治力度都很薄弱,当地的大权主要在“大姓”(汉族豪强)“夷帅”(少数民族首领)手里,各个豪强部落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叛乱长期不停。而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其实只是“夷帅”之一。

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蜀汉王朝来说,只要南中地区不乱,那就是特大利好。至于危难时刻来救援?那真是很难指望。

而且,就算当时的孟获,真的在南中一呼百应,铁了心来救援蜀汉,那恐怕更是有心无力。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吸取了南中历次叛乱的教训。一方面抽走当地的蜀汉驻军与官吏,另一面却又抽调南中的“大姓”“夷帅”来成都任职。

官居御史中丞的孟获就是典型例子,这些在南中当地颇有影响的人物,进入蜀汉政权高层后,自然就成了南中稳定的保障,但南中的地方豪强头脑,也因此被抽空。

与此同时,诸葛亮还在南中地区大量征兵,前后将上万“南中劲卒”编入蜀汉官军,号称“飞军”。这些军队成为了蜀汉军队的新鲜血液,增强了蜀汉的北部国防。

但与此同时,南中各大“大姓”“夷帅”麾下的军队,基本都已抽空,用来自保或许还行,去硬杠曹魏精锐?基本就是以卵击石。

所以,到了蜀汉亡国的那一刻,不管有没有孟获,都挽救不了这个结局。但虽说正史里的孟获生卒年不详,野史里却还流传着孟获的其他传说,比较有名的一桩是:投降的蜀汉后主刘禅被押到洛阳后,担心故主安危的孟获,每年都要来看望刘禅一次。

憨直的他每次见到刘禅,都要拿大秤给刘禅“过磅”,只要刘禅体重轻了,他就找晋武帝一顿吵闹。为求他别闹,晋武帝干脆天天给刘禅喂甜食,中原名吃“豌豆糯米饭”就因此诞生了……

如此脑洞奇特的传说,却也见证了一段实打实的真相:“七擒孟获”后,以孟获为代表的南中“大姓”“夷家”,那百分百的忠诚。

而这,也恰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一件常被后人忽略,却无比伟大的功业——对西南大地的开发建设。

在好些“历史票友”眼里,诸葛亮南征这事儿,似乎是“收服孟获”后就结束了。但接下来,一心兴复汉室的诸葛亮,却也为南中地区的开发建设呕心沥血。

除了以“封官”“调兵”等方式排除“南中叛乱”的隐患外,他更在当地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特别是汉地先进的水利工程,他更修到了云南地区。

云南当地今天依然把水利工程称为“诸葛堰”,大批原本居住山林的各族部落群众,从此搬迁到平地,开始农耕生活。

与此同时,牛耕、纺织等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源源不断传入南中地区。直到今天,佤族群众间还流传着“诸葛亮赠水稻”的传说,傣族群众也津津乐道着“诸葛亮送耕牛”的事儿,

甚至当地一些野菜也被称为“诸葛菜”,村民织出的锦叫做诸葛锦,西南各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节,都是“到处有诸葛亮”。

正是在这“到处有诸葛亮”的景象下,一个奇迹悄然出现了:自东汉中后期起叛乱不断、内乱更不停的南中地区,自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实现了长久的和平。

曾经叛乱成常态的南中“大姓”“蛮帅”,大多从此保持着对中央政府百分百的忠诚,成为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西南屏障。这,可以说是一生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留给后人的宝贵政治遗产。

而壮志未酬的诸葛亮,也从此得到了西南各族同胞超越历史的恒久怀念:从三国年间起,纪念诸葛亮的庙宇开始遍布西南各地,史称“戎夷野祀”。

不但各族群众的生活与传说里“到处是诸葛亮”,“诸葛亮”这几个字,也成了许多西南民族崇敬的“诸葛阿公”。

而捍卫国土,保卫边疆,在他们看来,更是“诸葛阿公”带来的教诲。

特别是在苦难的近代史上,当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侵略触角,染指到西南大地时,西南各族群众也一次次以“诸葛阿公”的名义歃血盟誓,然后手持简陋的武器,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拼杀!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作为故事另一方的孟获,似乎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以“野蛮”形象出场后,就消失了。

孟获既然诚心归顺蜀汉,为什么后来不派兵支援诸葛亮北伐呢?

其实,这是因为孟获在历史与小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形象差别过于巨大,使得《三国演义》作者在处理孟获这一人物时,也显得有些前后矛盾。

要想了解孟获形象差异差别悬殊的根源,还要先从孟获本人的民族背景说起。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虽未点明孟获的民族身份,但我们通过对其形象的描述,也可以看出孟获并非汉人。

事实上,根据现代民族分类来看,孟获应当属于彝族。

早在20世纪,民族学者即前往云南进行考察,并通过对当地彝族百姓的调研得出了孟获是彝族“先祖”的结论。孟获是汉名,他的彝族名字叫作“节朵阿问”,有机智、灵活的含义!

三国时期,彝族生产力较为落后,百姓生活勉强维持满足温饱。彝族并未像中原王朝那样建立统一政权,仍然实行部落制度,孟获则是其中一位强势的部落首领。

孟获在彝族人心中地位很高,因此直至今天,在四川、云南等地还流传着他带领彝族百姓击退外敌保护家园的故事,祭祀孟获的祠庙以及相应的祭祀仪式也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在彝族人心中,孟获为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值得本民族百姓对其顶礼膜拜,香火不绝。

既然孟获是彝族的英雄,那么与之相对的汉人心中的英雄诸葛亮,在彝族历史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在现存的彝族传说中,的确有孟获与诸葛亮作战的故事,结局也的确是诸葛亮成功擒拿孟获,汉人大胜。

但可惜的是,我们熟知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其实并未发生,这不过是罗贯中根据传说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后的结果而已。

此外,在彝族人看来,诸葛亮及其率领的蜀汉士兵是外来入侵者,而孟获则是带领他们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

孟获在汉人小说《三国演义》中是被诸葛亮七次擒拿的蛮族首领,而在彝族文学作品中,孟获的形象几乎与前者完全不同。

在今天云南楚雄地区流行的孟获传说中,他带领彝族百姓开辟荒地,修筑城池,开挖河道,还率领彝族将士反抗官府压迫。

除此之外,孟获还有“死而复生”的本领,官府对孟获也无可奈何,最后先是使用阴谋诡计破坏了孟获“死而复生”的本领,再把他彻底杀死,而孟获死后,则变成了神灵,一直保佑着彝族百姓。

十分有趣的是,在另一个版本的彝族文学作品中,孟获与诸葛亮在战场上是互有胜负的,孟获是被诸葛亮擒拿过,但他也擒拿过诸葛亮。在战争结束后,双方一笑泯恩仇,结为异姓兄弟。

在诸葛亮北伐时,孟获充分发挥了他的不死本领,击杀了上万名曹军,直至不死身被破坏后才战死沙场。

可以看出,在汉族与彝族之间以及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孟获形象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在彝族人心中,他既是彝族的英雄,又是彝族的“神灵”,而在汉人心中,他只是被诸葛亮七次擒拿的有勇无谋的蛮族首领。

正如开头所提的那个问题一样,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何孟获在归顺蜀汉后,消失在了诸葛亮的北伐之战中?

这其实正反映出即使是罗贯中,也无法处理孟获在多种形象之间的错位问题,说的简单一些,孟获在汉族的历史记载与文学创作中,是以一种战败者的姿态出现的。

无论是强调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还是强调蜀汉在孟获及其蛮族部落面前的英勇与文明,都意在凸显蜀汉高风亮节的一面,至于孟获不过是一个被俘虏的蛮族首领而已。

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才会觉得孟获既然都归顺蜀汉了,却不出兵援助诸葛亮北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而且在汉人这边,孟获既然是战败者,在后来的北伐故事中就是可有可无的,况且在事实上,孟获也的确没有派兵支援诸葛亮作战。

而在彝族这边,不论是彝族历史还是文学作品,孟获毫无疑问都是他们的大英雄和当之无愧的首领。

蜀汉是入侵者,而孟获是带领他们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在这样一个定位下,在彝族传说中关于孟获的两方面的叙事,就都有了情感基础。

一种情感是:孟获是反对外来入侵的英雄,怎么还会去支援蜀汉政权呢?

另一种情感是:孟获率领彝族和蜀汉约为兄弟,后来“不计前嫌”率领部队支援诸葛亮北伐,这体现了彝族英雄更大的胸怀与气概。

所以,当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作为汉族的知识分子,他肯定是要采用汉族的叙事为主的。

于是在小说的南中剧情之后,孟获就逐渐淡出了主线剧情。

文史君说:

孟获因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广为人们熟知,但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孟获的形象处于十分模糊与被动的状态,仿佛他只是一个被打败的蛮族首领。

但通过对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孟获在民族之间、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形象差别是很大的!

这也提醒我们后来者,在面对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话题或人物时,要注意摒弃固有的传统印象,以新的视角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

诸葛亮怎么敢杀关羽呢?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刘关张三兄弟早已经三个头磕在地上认了亲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诸葛亮设计让关羽签了军令状,签完后关羽又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直接把关羽杀掉了。按照当时的约定,刘备和张飞也要自寻死路,那接下来整个蜀汉岂不就是诸葛亮控制得了吗?

当然这里我们只是开一个玩笑而已,事实上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谁都不简单,而诸葛亮之所以不杀关羽是因为绝对不能杀关羽,之所以杀马谡是因为必须得杀马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