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3章 刘氏一脉(1 / 2)

加入书签

小时候的语文课外阅读中,有一篇叫《高祖还乡》的元曲作品。作者借用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口吻,从头到尾把汉高祖刘邦调侃了一遍……(好歹也是帝王……啧啧啧……)

其中有这么两句: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堂堂的汉朝开国皇帝,被戏谑得体无完肤,哪有一个君临四海的帝王之相。

相比之下,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就英武、伟岸多了。《资治通鉴》中是这么说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不仅长得帅气,还有一身的神力。更重要的是,人家爷爷是楚国的大将军,亲叔叔是反秦起义军的带头大哥,彻彻底底的官宦世家。而项羽也很快在秦末乱世崭露头角。

24岁,项羽刚参加工作就做了项梁起义军的副将,起点极高。经过两年的艰苦磨炼,项梁牺牲后,他在前线军营里发动了一次兵变,从此掌握了数万大军的指挥权。26岁,项羽以主将的身份指挥了影响天下局势的“巨鹿之战”,并且在第二年成为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

青春年华时,项羽已经“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了,简直是人生赢家。英勇霸气的项羽,已经成为后世无数人心中的偶像。

可是,官宦世家、长得帅、才华高,并且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世间能有几人?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普通人,没有世代做官的祖辈,没有高起点的工作,甚至没有巨大的力气,面对项羽这种老天爷赏饭吃的骄子,我们只能抬头仰望。

在历经世事艰难后,我却越来越能体会到刘邦的难处。刘邦开始创业时已经48岁了,已然人生过半。虽然快到退休的年龄,但他还在混基层,丝毫没有创出伟大事业的预兆。

不过,他的前半辈子也没闲着。那年,刘邦18岁了。他打起背包,告别父母,千里跋涉来到魏国,想到信陵君门下做一名门客。

都怪那时通信不发达,懵懵懂懂的刘邦来到魏国时,发现信陵君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这时,有个叫张耳的人对他说:“走吧,跟我去外黄,包吃包住。”

刘邦的命运就此发生逆转。在那个闭塞的年代,增长一段阅历,多读一本书,多认识一个朋友,就足以在人生的赛道上超过很多人。这个道理现在也同样适用。

干过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些工作有多烦琐。刘邦就这么干下去,并利用工作关系结交了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朋友。

这些人有多重要,不用多说了吧。日子一天天过去,刘邦也很烦躁。他已经不再年轻了,做游侠纵横四海的理想,早已被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烦琐而无趣的工作,什么时候是个头?在曹寡妇的酒店里,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

也许只有在醉梦里,他才会成为那个如风般奔跑的少年。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消磨掉仅有的激情。可是只要咬牙熬过最苦的那段日子,付出的努力,命运才会慢慢回报给你。

有实力的人就拉起一帮人马占山为王;没实力的人就加入别人的创业团队,拿到原始股份。刘邦在沛县也拉起了三千子弟兵,投靠了附近最大的创业团队——项梁和楚怀王。也许是命运的奖励,也许是刘邦眼光的独特,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他得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

楚怀王跟大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但他把先入关中的机会送给了“宽厚长者”刘邦,项羽却被派到河北,营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一年后,刘邦带着从沛县出来的兄弟,站在了咸阳的皇宫里。

他很开心:“我们先入关中,灭了秦国,从此以后,这片土地就是我们的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在河北地区的项羽率军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也缔造了楚军神话。

当他站在胜利的战场上转头西望,看到的却是刘邦占领了咸阳。义军诸侯们也愤怒了:“岂有此理!我们在这里血流成河,他们却轻轻松松占据了咸阳,等着那唾手可得的王位。”刘邦占据了关中,就意味着他们的灭秦大功被稀释。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凭什么刘邦独吞功劳?

于是,十几路诸侯组成的40万大军,在项羽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开进关中,要请刘邦“吃饭”,并且要好好谈一谈。

他们还选了一个好地方——鸿门。如果你是刘邦,你是奋起一博,还是乖乖过去认?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像刘邦一样,进门就跪下磕头,装孙子装到底。

其实都不用装,在利益不均衡、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刘邦就是孙子。都说刘邦脸皮厚,可如果不是生死存亡关头,谁又愿意给人下跪磕头呢?磕下去的是头,抬起来的是命啊。

结果,饭还没吃完,刘邦就偷偷溜了。随身带来的礼品都不敢亲自送给项羽,因为他怕项羽不让他走。人生在世,谁又能活得潇潇洒洒?在现实的困境面前,人人都得认。

八年征战,终于换来今日的万人瞩目。就在不久前,他终于打败了项羽,成为天下的半个主人。为什么是半个?

因为他的盟友们也要享受胜利果实,分走了大片的土地,并且时刻威胁长安朝廷的安全:“大家都有军队,凭什么都听你的?”都说皇帝享受三宫六院、吃着山珍海味,可到了刘邦这里,他仍然要在平叛的道路上奔波。

公元前196年,当各大诸侯逐渐被平定后,淮南王英布害怕了。他索性扯大旗造反,理由很简单:“想当皇帝。”多年的征战、平叛,早已耗尽了刘邦的精力,他只想休息一下,享受皇帝的生活。所以,刘邦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前去平叛,顺便锻炼一下接班人。

可刘盈才15岁,让他带兵打仗纯属开玩笑。吕雉哭哭啼啼地去求刘邦:“英布是天下猛将,用兵很厉害。

让太子率领桀骜不驯的武将们,肯定是打不过的。”然后,吕雉说了一句让人心酸的话:“上虽苦,为妻子自强。”意思是说,皇上虽然不容易,但是为了老婆孩子,还是要辛苦你一下。

刘邦还能怎么办?他身边没有一个信得过的人,自己留下的烂摊子,得自己收拾。他骂骂咧咧地回了一句:“吾惟(唯)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意思是说,我就知道这熊孩子靠不住,还是我自己去吧。刘邦拖着带病的身体,疲惫地趴在车上,就这么硬撑着来到前线,打败了一生中最后的敌人。

人到中年,上有白发苍苍的父母,下有少不更事的孩子,身边还有日渐憔悴的妻子,而自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除了日渐疲惫的身体属于自己,其他的都属于别人。生活太艰难,唯有拼命去做,才能寻找到出路。

人生在世,如项羽那样璀璨的人生,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是在社会的泥潭里艰难地挣扎。(菠萝也一样……当不了大神,只能埋头苦干的码字……嘤嘤嘤……)

奋斗、努力、低头、认、拼命,最后仍然留有遗憾,这就是一生的宿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神是疯我说了算……)

仰不愧对天,俯不愧对地,照顾好身边的人,善良地对待这个世界。

就像刘邦回乡后,跟父老乡亲喝酒时唱起的那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中有胜利的欢喜,有游子归故乡的荣耀,也有事业未尽的遗憾。如此,足矣!

《汉瓦》是继《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之后,三解出版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三解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渊源研究的第二个成果。(孓与2的《唐砖》……这本书,与《汉瓦》有异曲同工之处……)

砖瓦堆叠之间,具体讨论的问题,就是“周秦之变”与两千年帝制时代的“王朝循环”究竟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

《秦砖》的主要任务是解答“周何以变为秦”,并借助出土简牍对秦制完全体的图景进行勾勒,但新的问题又随之凸显,那就是过去两千年间,基于《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总结的“秦制”诸特征,在秦朝远未成形。

直白地说,“周秦之变”的历史进程并未因“秦朝灭亡”结束,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西汉王朝建国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我们熟悉的两千年“王朝循环”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那么,在这短短的八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令历史的车轮造成如此巨大的偏转?

这正是《汉瓦》所着力解答的问题。

这个命题固然宏大,在写作的过程中,三解却一直努力地维持专业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的平衡,尽量避免干瘪、无根的解释体系建构,而是将大问题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将人们耳熟能详的“传播常识”,与文献、简牍的细节信息进行对照和再讨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