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旁人眼中的诸葛(1 / 2)
陈寿有没有写出一个真正的诸葛亮?这或许真的是一个千古难题。
因为到目前为止,历史上对陈寿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的。
观点一:陈寿挟私报复。
《晋书》的作者王隐坦言:
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好学,善著述,仕至中庶子。初,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亮子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也就是说,王隐认为,陈寿的父亲曾遭受过诸葛亮的羞辱,而陈寿本人又被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轻视,所以陈寿在写《蜀志》的时候,陈寿挟私报复,将诸葛亮写成了一个短奇谋之人。
王隐写下这段话的时候,距离陈寿去世不过30多年的时间。所以他是比较贴近那个时代的人,更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
南朝宋的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也留下了这么一条证据:
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故因此事归恶黄皓,而云瞻不能匡矫也。
也就是说陈寿曾经给诸葛瞻干活,结果被诸葛瞻羞辱过。
观点二:陈寿被逼无奈。
我们要知道,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他已经是西晋的大臣了。也就是说,他是在成为西晋大臣的基础上,来撰写《蜀志》的。
那么他能做到客观公正吗?显然不能嘛!诸葛亮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但是如果你全都写闪光点,那把司马懿放在什么地方了?
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故事脍炙人口。如果诸葛亮成了完美的化身,那司马懿岂不是要成为一个奸臣?
这在西晋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陈寿在正文中大加赞扬过诸葛亮后,到了结尾来了这么一出,其实就是写给司马炎看的。
观点三:诸葛亮本身就不善奇谋。
也就是说陈寿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
那么说这样的话有根据吗?当然是有的,从三国历史的整体走向我们就看得出,诸葛亮的确不善于攻城略地,要不早把司马懿给打趴下了。
蜀汉最后还是被曹魏给吞并了,说明诸葛亮即使再厉害,其实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至少兵法奇谋方面是他的短板。
关于此,吴国大臣张俨就曾经给出过自己的结论:
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张俨和诸葛亮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作为吴国的大臣,对诸葛亮做出了如此评价,虽说都是贬义,但也能从中看到无风不起浪的影子。
司马懿也曾经感叹地认为: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简单来说,就是诸葛亮有远大志向,可惜没有兵法奇谋。虽然思虑比较多,却很难做决断,喜欢带兵却权谋不够。总体来说也都是贬义。
由此可见,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还是蛮多的。他们一般都是以成败论英雄,所以给出这样的结论并不稀奇。
批评陈寿的史德,几乎成了主流。
以上三种观点中,个性最鲜明的还要算第一种,因为第一种说法,直接说陈寿德行不行。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这种说法坐实了,会影响后世多少代人研究《三国志》的态度。
一个史德有问题的人,能写出什么好东西呢?所以说我觉得不应该轻易地给陈寿扣上这样的帽子。可惜早在唐朝,这个帽子就扣在了陈寿头上。
除了陈寿被诸葛瞻羞辱过这件事以外,在唐朝官修《晋书》时,还收录了这么一个可怕的故事: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也就是说丁仪、丁廙是曹魏时期的名人,按道理在《三国志》里要给他们立传。结果陈寿跑去找到他们的儿子,向他们讨要一千斛米,才能够给丁仪、丁廙立传。人家不肯给,陈寿居然就真的没写他们俩。
好家伙,这事儿要是坐实了,那陈寿甭想跑了,谁都会瞧不起陈寿。可事实上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几乎为零,甚至连《晋书》里也只是强调“或云”二字,也就是“有人说”的意思。
杜甫在自己的《咏怀古迹》其五中,曾经这么评价诸葛亮: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这里就直接将诸葛亮比作了伊尹、姜太公、萧何、曹参等人。这些人可都是帮助君主建立无上霸业的人。杜甫对诸葛亮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他对陈寿的观点也是持否定意见的。
由于贬低陈寿的人成了主流,那么诸葛亮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以至于成了完美无缺的化身,那么这现实吗?
越完美无缺的人,越不像个真正的人。
诸葛亮完美无缺的形象,得到了若干文人们的认可。但是我们回头看看陈寿的《诸葛亮传》中,大篇幅都在写诸葛亮的优点。
诸葛亮擅长内政、外交、后勤、文学等,而且执法严明,从不偏私,蜀汉内外所有人无不拜服。此外诸葛亮还是个廉洁奉公,没有私心的人,对得起刘备的临终托孤。
陈寿已经把诸葛亮夸上了天,只是在《诸葛亮传》的结尾写上了那么一句“奇谋为短”就立刻遭到了后世文人们的唾弃。
这是为啥呢?原来后世文人,不太希望把诸葛亮还原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希望诸葛亮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这可能吗?
不管可不可能,都是后世文人们所向往,所遐想的那种人。不光文人推崇这样的诸葛亮,后世的君王也特别推崇这样的诸葛亮,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臣子成为司马懿,希望他们个个都要以诸葛亮为榜样。
榜样哪里能有什么缺点呢?至少在公众面前,榜样都是完美无缺的化身。实际上这样的形象,远远失去了一个真正的人的形象,这不是我们要看到的诸葛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