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一章 称王山东(1 / 2)

加入书签

[[第三十一章 称王山东

沈墨麾下这些官员骨干之中大部分都出生于士绅阶层,就算是寒门子弟出身,也多与士绅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们跟随沈墨之后,最关心的问题自然还是沈墨对乡绅的态度。

这个问题如果不明确的话,必然会让内部出现混乱,也会让那些士绅阶层产生各种顾虑,不敢来投,甚至还有可能会进行武力抗拒。

要举事造反,肯定要广招人才。

而这年代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身于士绅阶层,或者由士绅阶层资助的。出生于草莽之间的才是极少数。

历史上农民起义唯一个成功就只有朱元璋一个了。

而且老朱也不是很多人印象中那种文盲大老粗,人家一边打仗一边自学,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当了皇帝以后,不光能吟诗作对,就连明《大诰》都是他亲自编写的,文化水平相当不低。

反过来,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一开始的动静往往是轰轰烈烈,但是因为其出身阅历和学识等软实力上的巨大短板,导致他们“其兴也勃,其亡也乎”。

最典型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当年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华夏历史上农民起义第一人的陈胜。

第二个就是李自成了。

这两个人的出身都差不多,都是真正的底层苦出身。

陈胜是秦国发往边境渔阳的徭夫,李自成是下岗的驿卒。

他们因为人格上的魅力,比如朴实率真,勇敢仗义这些性格上的优点让他们一开始获得了众人的拥戴,各路人马纷纷来投,势力如同滚雪球一样发展迅速。

但是随着摊子越来越大,各种事务千头万绪,繁杂忙碌,就逐渐让他们显得无所适从起来。

一切骤然涌来的新奇人人物,新奇事端,事实上都需要这个掌舵者来做出决断。

而这些事情,对于这些底层出身的农民领都是太过生疏的大政难题。

作为农民领袖,坦荡粗朴的他们本能地使出了农夫听天由命的招数,诚以待人,听能人的主张。

而那些能人往往都是出身旧贵族或者士绅地主阶层,他们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来的目的自然跟这些农民军领袖是不一致的,所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步把握大权,最终要么彻底架空首先举事的那些农军骨干,要么将他们杀害,然后成功窃取权柄,利用农军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陈胜吴广是这样,翟让也是这样,翻开史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李自成估计是吸取了这些人的教训,所以对士绅和旧王朝的官吏贵族们始终保持着警惕,甚至是仇恨,每到一地,对当地的士绅旧官吏权贵们往往采取酷烈的滥杀抢掠,砍掉他们脑袋,抢夺他们的财产。

同时他又始终大量地招揽普通百姓加入自己的队伍,并且喊出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宣传口号。

这个口号对于明末的老百姓来说是非常厉害的,具有极其强大的吸引力。

朝廷天天在征税征粮,各种苛捐杂税,大家日子过的都非常苦。

这时候闯王抛出了这么一个口号,那吸引力可想而知了,呼啦啦的都带着全家老小来投闯王了。

那这么多人来了,闯王自然是要管他们吃喝拉撒的,这肯定就需要无数的钱粮。

从哪里来?

只能从地主官员权贵们手中抢。

再加上后来打入北京城之后的追赃助饷等活动,李自成等于彻底得罪了大明所有的士绅阶层,他们将李自成视为死敌,非常的仇视。

当然,李自成之所以这么仇视乡绅地主官员们,也跟他以前没造反之前的经历有关。

最终,李自成在被吴三桂联合清兵打败之后,一路撤出了北京城,最终连连打败仗,一年后就死在了湖北九宫山。

据说杀他的人也是当地的一个地主老财。

算是成也地主,败也地主。

李自成可以说跟陈胜翟让等人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路线,一个非常信任士绅阶层,一个却非常仇视士绅阶层,但是结局却是如出一辙。

但是沈墨跟他们的情况又不一样,他的经历和见识让他知道对这些士绅阶层该怎么用。

简单来说就是既要打压限制,同时也要吸收使用。

不打压限制,他最终就会跟陈胜翟让一样被架空。

但是一味的打压限制,也只会将他们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而且会流失许多的人才。

所以,沈墨就要给他们找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就是让他们将目光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转移到工商业上,将地主阶级最后变成资产阶级。

当然,现在谈这些似乎为时尚早,不过也不妨碍他提前布局。

这里的一个前提是,他们必须要配合自己的政策。

对于配合的人,沈墨肯定也不会赶尽杀绝,会给他们留一些家产和足够养活他们的田地粮食。

但是如果一毛不拔还摆出敌视态度的,那就对不住了。

只能让他们体验一下封建专制的铁拳了。

再从他的经历来说,他拥有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阅历,谁要是想要糊弄他,那轻易是做不到的。

就拿吕归尘和傅建道等人来说,跟沈墨相处日久后,对他的敬畏之感是越来越深。

沈墨不是一个贪权的人,他很懂得放权,每个人平时负责自己那一摊子事,他就主抓人事和军队训练。

手下人有什么难以决断的事务来请示他,他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给出解决方案,拍板决定。

目光敏锐,洞察如火,没有人能够轻易蒙骗他。

再加上当过皇帝的人,又自带战场杀伐的铁血气质,虽然起事时间不久,但是却威严深重,就算他笑眯眯的温和说话,众人在他面前也不敢轻易放肆。

所以他根本不用担心被人蒙骗架空。

在跟吕归尘傅建道等人聊过几次后,统一思想之后,沈墨让他们举荐自己的同乡好友来莱阳任职。

同时发出招贤令,将各县的驿站改成招贤馆,招纳四方人才。

无论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还是说想从军建功的壮丁,亦或者是觉得自己有当官才能的文人士子,都可以来招贤馆应聘。

这些人在经过初步筛选之后,其中的佼佼者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

工匠们的水平自然有工匠营的主管来考核,想当兵的壮丁也有各县的守备军自行考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