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八章 阿济格出京救多铎(2 / 2)

加入书签

但是他更担心的是那个声名鹊起的齐王沈墨,听起来这个人很难对付的样子。

连前去招降的方大猷都被杀了,显然这个人对于降清的汉臣非常痛恨。

同样作为降臣,洪承畴顿时感觉到脖子发凉,生出一股兔死狐悲之感来。

但是他现在已经成了大清的臣子,天下人都知道自己当了汉奸,现在无论如何,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洪承畴只好拱手领命,回去安顿家小。

回到多尔衮给他赐下的府邸之后,洪承畴没有心情吃饭,叫来儿子屏退下人,在书房里对儿子交代道:“我明日就要跟着英亲王出征前往沧州。如果我这趟出去有什么意外,你切莫想着为我收敛尸骨,必须尽快遣散下人,带着你娘赶回福州老家。往后无论这天下是谁坐,你也不要生出出仕之心,安心侍奉你娘,当一个自给自足的田舍翁就好。你代为父在你祖母面前赔罪,就说亨九不孝,无颜见她老人家,就当洪家没有洪承畴这号不肖子孙。如果必要的话,你可以改名换姓,安度余生。如果我能安然回京,那就另当别论。”

儿子一听就急了,这是要交代后事啊,立刻跪地大哭不止。

“父亲身子康健,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如今又深受摄政王殿下器重,为何却如此悲观沮丧啊!”

洪承畴扶起儿子,叹口气道:“外人以为为父春风得意,难道你也这么想吗?自从松锦大战大败被俘之后,我本来是存了必死之意的。崇祯陛下待我不薄,我本应该杀身成仁,以死殉国的。只是……,唉,一念之差啊,每每想起来心中都是万分煎熬啊。”

洪承畴毕竟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出身的士大夫,真正是深受皇恩,内心之中的忠孝节义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

虽然因为贪生怕死,归降了满清,但是那些纲常节义却时刻萦绕在他心中,对他进行灵魂鞭笞,日日拷问,让他良心不得一日安宁。

就跟那些一怒之下犯下大错的杀人犯,就算暂时逃过法律的制裁,也会每日里提心吊胆,内心饱受煎熬,为自己之前的莽撞冲动而后悔不已。

如果满清能够势如破竹,江山越坐越稳,那么洪承畴心中的这种煎熬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淡,甚至他还会庆幸自己当时是弃暗投明,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显然并没有预期中那么顺利,虽然击败了李自成,占据了京城,但是这个突然短短半年之内从山东异军突起的齐王沈墨却突然又挡在了大清前进的道路上,而且一开始就表现的咄咄逼人,势不可挡,一下子就遏制住了大清高歌猛进的势头,甚至还直接催化了大清内部的矛盾,让多尔衮这个大清摄政王一下子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

而作为多尔衮信任的汉臣,洪承畴那颗原本已经稍微平静的心却却又再次不安起来。

“儿啊,这个齐王沈墨的出现,让大清席卷天下的前景又增加了许多变数。为父这次跟随那英亲王阿济格出征,心中实在没有把握。阿济格性格粗暴,为人狂妄,素来又瞧不上咱们汉臣,摄政王却又偏偏让我从旁规劝辅助,实在是让人为难。这次如果一切顺利,能击败齐军,救回豫王,一切都好说。但是如果不顺利,那为父可就真的凶多吉少了。就算没有死在齐军手中,想来那阿济格也会迁怒为父。为父给你说这些,就是要你早作打算,保住我洪家的血脉啊。”

儿子闻言泪如雨下:“父亲,你可求摄政王收回王命,换别人去啊。实在不行的话,你直接辞官,咱们一起回福建老家也好啊。”

洪承畴摇头不语,父子俩一是无言。

夜间,洪承畴又与老妻话别,又是一番伤心哭泣。

次日一早,阿济格就带领着三万满汉蒙古人马离开京城,沿着运河向沧州而去。

而在阿济格离京之后,鳌拜也开始抽调人马,准备三日后增援山海关,免得他们退回关外的后路被人堵住。

在以礼亲王代善为首的保守派,或者说拥护豪格派也开始在暗中整理行装,做好一旦形势不利就跑路回关外的准备。

在这种情势下,北京城谣言四起,有人说李自成带着大顺军又打回来了。

也有人说南京的弘光小朝廷纠集百万大军已经打过了黄河,直扑京城。

当然,也有关于齐王沈墨的一些流言,说他已经打下了沧州,擒住了豫王多铎还有平西王吴三桂,再过两日就会带着十万大军攻打京城。

甚至还有流言说,齐王沈墨最怕的不是摄政王多尔衮,而是被多尔衮削去王爵的先帝长子豪格。如果有豪格镇守京城,齐军肯定是不敢来攻,只会向大清俯首称臣。

流言越传越离谱,以至于跟真相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非常显著的,最直观的一个影响就是这两日主动上表归顺大清的前朝官绅越来越少了。

很显然,许多人打算观望一下形势再说。

听说那齐王沈墨对当过汉奸的降臣分外厌恶,前去招降山东的方大猷已经被剁了脑袋。

万一到时候流言成真,齐王沈墨真的打下了京城,赶走了满清,那他们岂不是要为满清陪葬了。

所以,还是先观望一番再做打算。

因此带来的一个更加让形势变得紧张的流言则是关于摄政王多尔衮的。

大概内容是说多尔衮好大喜功,得意忘形,为了个人的功绩和威望,为了一心当上皇帝,所以才会在形势不明,敌情不明之时派人收取山东,以至于碰的头破血流,让大清损兵折将,威严扫地。

所以多尔衮要为这次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最后是主动辞去摄政王一职,将大权交给郑亲王济尔哈朗,或者先帝长子豪格才是对大清真正的负责。

这些流言传播的速度飞快,很快整个京城都传开来,不仅这两天一来摄政王府上冷清了许多,甚至多尔衮感觉到下面那些侍卫小吏看自己的眼神都带着一些质疑。

这让多尔衮暴怒不已,下令让人严查散播流言之人。

虽然抓了许多人,但是却根本止不住流言的传播,反而引来了代善等人的责备,认为他这些举动指挥让局势变得更加严重。

多尔衮心中知道肯定是两黄旗的人在背后搞鬼,但是却也只能忍住这口恶气,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领兵出征的阿济格身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