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反转(二合一)(1 / 2)
魏铭这话倒也算不上是故意针对,平心而论,他的怀疑挺合情合理的。
密山镇虽是京郊重镇,但地理位置却极为微妙,它不像其他镇子那样四通八达,有许多大道小径连接外界,反而三面环山,多是陡崖峭壁,要进京更是除了一条笔直的官道之外,再无其他可供人马通行的入口。
在这样的情况下,赫连铮还能避开安平王的防守搞一场奇袭,确实令人匪夷所思,魏铭有所怀疑也很正常。
当然,有怀疑的不仅仅是魏铭一个人,晋元帝心中也觉得此事颇为蹊跷,只不过先前因着布防图的事,他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镇国公府身上,遂没有来得及挑安平王的错罢了。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眼下魏铭既然将矛头指到了安平王头上,晋元帝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的机会。
只见他敛眉沉目,一脸肃然地问道:“安平王,对于魏统领的话,你可有什么要解释的?”
许是顾念着谢昱的身份,晋元帝的语气听起来要相对客气些,但也仅仅是相对而已。
谢昱早料到魏铭说不出什么好话来,此时问题被挑破摊到明面上来,他反而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心里倒没怎么觉得慌张。
略微整理了一下思绪,谢昱不慌不忙道:“关于此事,臣正打算向圣上禀报。”
谢昱此话一出,晋元帝和魏铭的面上同时划过了一抹诧异,显然他们都没料到谢昱会是这样一种反应。
按说做了亏心事被点名,不都应该心慌意乱才对吗?怎么他反而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魏铭心里嘀咕着,不禁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误会了谢昱。
而晋元帝想得却不一样,他这会儿担心的是,谢昱看起来这么从容不迫,那他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借机将安平王府一起收拾了?
想到这种可能,晋元帝的心情顿时就没有那么美妙了,更气的是他还不得不强忍着不快让谢昱继续说下去。
差点儿没被气成内伤的晋元帝摆了摆手,略有些不耐地说:“安平王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偏学会了朝中那些老狐狸的做派?有话就说,别吞吞吐吐地。”
晋元帝的喜恶这么明显,谢昱哪里能猜不到他这会儿心里不痛快呢?
不过他并不在意就是了,闻言就道:“是关于齐国少主赫连铮夜袭一事的,臣发现他们在密山镇开凿了进京的秘密通道。”
谢昱这话自然不是空口白话,他是实实在在找到了证据的。
今夜接到赫连铮夜袭京都火烧粮仓劫掠兵器库的事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进京接受晋元帝的问罪,反而绕道去密山背后瞧了瞧。
密山镇三面环山,其中两面都是峭壁陡崖,根本没有办法过人,只有密山背后的地势相对平缓些,容易操作利用。
赫连铮如果想在不惊动谢昱的情况下带着人马进京,唯一的可能就是从密山背后下手,打通一条新的入京之路,只不过这个方法费时费力,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被人采纳的。
可赫连铮本就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况且这次也不是正常情况。
谢昱其实一直都很想不通,为什么赫连铮他们这次明明都已经行军至密山镇了,也把镇国公府的庄子劫掠了,可他们居然就这么停住了,既不继续进攻,也不派使者过来沟通,这简直太匪夷所思了,也太不像赫连铮的形式风格了。
直到他在密山背后发现了一条新开凿出来的小径,谢昱这才恍然明白,原来赫连铮不是改了性,而是一直在故布疑阵,迷惑他和所有人。
再说回到赫连铮开凿出来的那条小径上,那算不上宽,仅容一人一马通行的样子,大规模行军是不可能的,只能先派出一小支先锋队来探探路这样,所以谢昱猜,这可能就是今晚赫连铮夜袭京都粮仓的真相。
许是秘密通道开凿不易吧,又或者是赫连铮还准备留着它以做他用,总之他们人虽然进了京,但那小径入口处却还拿杂草之类的东西掩着,若不是谢昱早就心存怀疑,派人一寸一寸地在那里搜了许久,恐怕还发现不了端倪。
由此可见,赫连铮的心机果然十分深沉。
谢昱想着这些,心中对赫连铮的忌惮又多了几分……
对于谢昱这番话,晋元帝的第一反应是不信。
密山背靠密山这样的天险,怎么可能轻轻松松就让人挖出新的通道来呢?
要知道,就他们如今这条入京的官道,那都是经历了许多代人的努力才开辟出来的,那赫连铮的人是有多厉害,才能够和他大晋一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相提并论?
因为内心拒绝接受这样一个答案,晋元帝脱口就道:“安平王,你就算要为自己辩解,也不必编出如此的弥天大谎吧?齐人在我晋国的土地上,在你的眼皮子底下开凿出了新的入京通道,这话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谢昱早料到晋元帝不会相信,毕竟人永远都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所以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比起相信齐军手段超群,晋元帝大概更愿意相信是他们安平王府和赫连铮有所勾结吧。
思及此,谢昱忍不住轻扯了扯嘴角,露出了一抹讥嘲又凉薄的笑来。
不过他很快又敛去笑意,淡淡说道:“陛下若是不信,自可派人前往察看,这种事情是做不得假的,您一看便知。”
这倒也是。
道路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确实不是人红口白牙就能说出来的,它是不是真的存在,派人去看看就知道了。
晋元帝有些意动,虽然他心里还是觉得,这只是谢昱为了给自己脱罪的一个借口,可万一呢?
万一这事儿是真的,那齐人的野心可就昭然若揭了。
如此想着,晋元帝一时也顾不上治谢昱的罪了,赶忙召来殿中一个小太监,低声冲他耳语了几句。
那小太监听完,也不敢耽搁,急匆匆地就出了大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