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百三十三章 外交干预!(2 / 2)

加入书签

听着叶明盛的问题,古三思似乎是有些惊讶,犹豫了一下反问道:

“大人您说的是镇远候徐兆杰,背刺淮南都督冯克勤的事情?”

叶明盛没有说话只是望着古三思点了点头·······················

对于叶明盛的态度古三思有些捉摸不定,尽管叶明盛没有明说,但是他隐约感觉到叶明盛和徐兆杰之间有恩怨存在!

古三思是在辽阳由马润山推荐,投靠的当时担任丰州总兵的叶明盛,他只知道叶明盛曾经是在宣武禁军任职,而徐兆杰这位大周镇远候担任过宣武禁军的指挥使,是叶明盛的老上司,至于其他的事情古三思便是不太清楚了。

眼看着古三思十分努力的想要揣摩自己的心意,犹豫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叶明盛便是直接把话挑明了沉声说道:

“我与徐兆杰之间有不同戴天之仇,现在徐兆杰在淮南击败冯克勤大举扩张地盘,我绝不能坐视不管,今天把三思你找过来,目的就是想要看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向淮南施加影响阻止徐兆杰的扩张!”

叶明盛话音落下,虽然还是不知道叶明盛和徐兆杰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恩怨,但是作为属下古三思已经知道叶明盛的想法,他思考了一会小心翼翼斟酌着语句,向叶明盛提醒道:

“大人我军入关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时日尚短和各方势力之间也没有太多的交际,想要在这个时候向淮南地区施加影响,阻止徐兆杰的攻势是十分困难的,除非我军能够打通前往淮南的道路··············”

听着古三思对自己的劝阻,叶明盛淡淡的说道:

“这并不仅仅是我与徐兆杰之间的个人恩怨,更是事关我军的战略布局,徐兆杰此人虽然阴险卑鄙但亦是当世人雄。如果他夺下了淮南,必回以淮南为根基,跟我军争夺中原之地,试图阻挡我军南下的脚步,因此我军绝不能坐视徐兆杰就这样轻易得到淮南之地!”

感受着叶明盛话语中坚定心念,古三思知道叶明盛是心意一句是铁了心要搞徐兆杰,意识到这一点古三思便是开口说道:

“既然大人心中已有决断,还请大人示下在下必定全力去办!”

见古三思和自己统一了思想,叶明盛便是吩咐着说道:

“我记的你之前跟我推荐过一个人,名字我有点不太记得了,但是我记得你很是推崇他说他是天生的说客!”

古三思旋即介绍道:

“此人名叫苏仪是幽燕蓟州人士,曾经中过安和八年的秀才,本是前往洛安参加殿试,但是奈何天子南巡,他这样的寒门子弟也得不到赵复渠的重用,所以他便是在老家乡下耕读,顺便开设私塾教一些孩童读书认字!”

“因为苏仪此人有教无类在蓟州乡下得到了很多的赞誉,之前我们开设公立私塾后,他也是来报名应聘教书先生的职务·················”

“我和他接触过后觉得此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尤其擅长纵横之术,更为难得的是,此人胆大心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从容应对泰然处之,是一个难得的外交人才!”

叶明盛闻言点了点头,然后又是问道:

“他现在做什么呢?”

“禀告大人,目前苏仪此人在布政司担任员外郎一职,协助我跟各方面沟通交流!”

古三思说完又是抬起头,试探着向叶明盛说道:

“大人目前苏仪在工作中表现十分出色,您看我要不要把他找来让您见一见?”

叶明盛摇了摇头说道:

“人我就不见了我相信三思你的眼力,我要交给他一件差事!让他担任我奉武军的使节代表我奉武军出使齐鲁,去历城见一见齐鲁经略使曹长平!”

此话一出古三思眼神浮现出一缕迟疑之色,然后向着叶明盛说道:

“大人,您这是想要用曹长平来对付徐兆杰?”

见古三思领会了自己的想法,叶明盛点了点头沉声说道:

“此次正是曹长平和徐兆杰两个人密谋,才让冯克勤中了奸计,直到现在还生死不知··················”

“曹长平和徐兆杰之间也没有多么深厚的情意,完全是因为利益才暂时走到了一起,他们两个人都是盯上了淮南的富庶之地,想要将淮南据为己有,他们在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冯克勤的同时,他们彼此之间也是在明争暗斗,互相算计!”

“只不过是徐兆杰技高一筹,让曹长平在琅琊承担了正面抵抗冯克勤的压力,损失非常大即便现在冯克勤败北,他也无力继续入侵淮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徐兆杰在淮南攻城略地!”

“所以我想这个苏仪代表我去见曹长平,告诉曹长平我支持他南下跟徐兆杰争夺淮南,为此我可以跟他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保障在他南下的时候我奉武军不会趁势入侵齐鲁,另外如果他有需要的话,我可以卖给他一批军火!”

“三思,怎么样你觉得这个苏仪能够胜任这个任务吗?”

听着叶明盛的话明白叶明盛还保持冷静后,古三思安心了不少然后点了点头认真的说道:

“大人,我相信苏仪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这个任务,我这就回去跟他说!”

叶明盛闻言交代道:

“那你就让他尽快准备出发吧,徐兆杰在淮南扩张的速度非常快,根据统调处的消息,现在已经快要占据淮南三分之一的地盘了,曹长平越早出兵对徐兆杰造成的威胁就越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