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0章(1 / 2)
吕不韦执政初期,秦国连年易主,幼主继位根基不稳,经济衰减国力衰退,军事上也常吃败仗,东出之路止步不前,甚至一度退守函谷关,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柏氏一族虽然人才济济,但他们更多的是技术型人才,唯有柏氏一族的帝师才是智谋型人才,且更偏向于占卜学,洞悉天下大势尚可,治国水平只能说是一般,倒不是说柏氏一族帝师水平不够,而是他们的那套理论有些过时,他们的治国理论停留在人皇时代,那要治国之法适合人人品德高尚的理想社会,并不适合纷争的乱世,盛世他们可以强国,乱世他们就有些力所不及,所以柏氏一族只能为帝师,可以教导出仁德圣明的君主,却无有治国的宰相之材。
柏氏一族就像一个缝补匠,拖着大秦帝国这艘破船,缝缝补补又一年,在纷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勉强在屹立在海上。
在秦最危难之际,吕不韦力挽大厦于将倾,将一个原本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一路培养到秦王的高位,或许他之前只是个商人,做这一切只为谋利,但他真正成为丞相的那刻,就真成为了心系天下的丞相,心中小家也已成为大家,在秦国频繁换帝,内政不稳之时,使用自己的才能与六国周旋,保护嬴政母子,不但没有让秦国国力衰退,反而趁机削弱了六国实力,壮大了秦国基业,趁嬴政年幼,励精图治,打破了六国互为唇齿合力抗秦的僵局,不单单从内政,甚至军事乃至民生,都在嬴政亲政时,送了他一个最好,最强的大秦,可谓是秦国当时真正的核心力量,只可惜最后不得善终,自杀了结余生。秦国失去吕不韦后,弃用吕氏春秋治国,不再刚柔并济,实施以仁为本,以法为鞭的治国理念,执政开始走向偏激,失了民心,终在二世即亡。
这道理也是秦皇嬴政在死后才明白的,但当时的情况,容不得他不杀吕不韦,无关个人感情,只要是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君主都无法容忍吕不韦这样的臣子出现!
功高震主天下大忌,吕不韦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当时秦国的大部分人才都出自吕不韦门下,吕不韦与自己生母赵姬有染,秦皇嬴政能不知道吗?他无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因为秦皇嬴政清楚他需吕不韦,当时的秦国更需要吕不韦的存在,倘若只是吕不韦与自己的母后私通也就算了,吕不韦错不该将嫪毐献给赵姬,更不该让这件事情被人捅出去,弄得秦皇嬴政下不得台,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也好,还是为了彻底执掌帝国也罢,秦皇嬴政都不能继续放任吕不韦继续下去。
归根结底还是吕不韦太会做人了!有时候太会做人并非是一件好事儿,一个臣子没有缺点,那对帝王来说将是最大的威胁!
吕不韦微末之时,生意做得很大,因为懂人心;能帮异人上位,因为懂人心;敢“一字千金”,因为懂人心;能破合纵,因为懂人心;他与赵姬私通,因为他懂人心,将嫪毐献给赵姬同样还是因为他懂得人心,嬴政即位时不过十三岁,父亲已死,就按现在人20多岁有孩子,赵姬也不过30多岁,放古代更是30岁都不到,放一个正处在欲望年龄的女人守寡,这本就不是一个人道的行为,繁衍后代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所有物种最基础的本能。强行禁止一个人的本能,让她去为死去的人禁欲守寡,换任何一个人能做到吗?显然是件不可能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