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章 小说家?(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午饭这顿酒比于东想象中的情况要好很多。

二两的杯子,于东喝了一杯半,感觉有些晕晕乎乎的就没敢再往下喝,老爷子只说了句“酒量不行下次喝慢点”后也就没再劝。

后来,于东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

程家爷俩喝酒很有节奏,一开始二三两就先尽快解决了,后面速度放慢下来,吃吃菜、聊聊天,于东也在旁边陪着聊。

老爷子寻常时刻话不多,喝了点酒后话匣子就打开了,变得健谈很多。

但他又没醉,说的没一句醉话,似乎酒对他来说是一种催化剂,喝上一杯,就能催出很多话来。

喝到半斤以后,老爷子估计有些醉意了,开始说起往昔来了。

老太太一听他忆往昔,就打趣道:“又开始吹牛了。”

其实不是吹牛,他就说了说以前的求学经历。这段求学经历让于东颇为震撼,老爷子42年浙大数学系研究生毕业,紧接着先后在浙大和燕大数学系任讲师,几年后考了奖学金去普林斯顿拿到博士学位,并在普林斯顿进行了一段时间博士后研究工作。

他只说了求学的事情,后来回国的事情没说。

不过按照他这个学历,资历,现在在燕大应该是个大佬。

喝到七八两的时候,老爷子就停了下来,拿着瓶子给程立业倒酒,最后两人将两瓶酒给分掉了。

一顿酒喝了一个多小时,这还没完,喝完又聊了会天,整个饭局下来,接近两小时。而且这老爷子酒量确实很好,七十多岁的人了,喝七八两酒,有些醉意,状态却还不错。

程老爷子还有一套喝酒理论,叫做“酒量黄金分割率”。

他说,假如一个人喝一斤酒恰好醉了,那么喝到0.618斤的时候是最舒服的。

于东大呼长了见识,原来数学家喝酒这么讲究。不过他对这个理论有些不太认可,主要是“醉”这个状态不好定义。

是喝吐了叫醉,还是喝断片了叫醉?

除了酒量黄金分割率,老爷子还有一套“酒品断人品”的理论。

“都说酒品如人品,这话我是同意的。但是酒品不等同于酒量,非是喝得了更多酒品就更好。如果不能喝,大大方方承认酒量不行,这就是坦诚。跟人喝酒,想尽最大努力陪人尽兴,这叫义气。不能喝偏要喝,最终献了丑,这叫莽撞。酒量不行,却能以言语提气氛,这叫圆滑。能喝多少喝多少,却不知拒绝,这叫实在。能在高位者施压下坚持住不喝多,这叫刚直……”

程老爷子的这套理论,于东是同意的。不过这套理论套在其他一些小事上,也基本上可行,只是老爷子爱喝酒,以酒为载体讲了这番道理。

下午四个长辈凑了一桌麻将,于东跟程砚秋在客厅看电视。

一家人在一起打麻将也有彩头,还经常斗嘴,特别是程老爷子,他算牌算得厉害,用概率论打麻将,程立业一旦打错牌,就会遭到一波概率论洗礼。

于东忍不住问程砚秋,“你爷爷是不是对你父亲读中文系不太满意?”

“没有啊,是我爷爷让我爸去读的中文系。”

“啊?”这跟于东想的完全不一样,“你爷爷奶奶都是搞数学的,为什么会让你爸读中文系?”

“因为我太爷爷的缘故,所以我爷爷一直希望我爸也做小说家,就让他读中文系,只是没想到读了中文系,我爸反而不写小说了。”程砚秋说。

“你爷爷不太了解中文系啊……咦,你说因为你太爷爷的缘故,你爷爷希望你爸也做小说家,意思是你太爷爷是小说家?”于东问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