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9章 度支部(2 / 2)

加入书签

铜钱这东西,社会的经济生活中确实不能缺少,但是它只要是个铜钱就可以了,是什么样式的,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根本就不重要。

所以关陇地区这两年还在用以前北魏发行的五铢钱凑合着,实际上也没影响什么。

五铢钱这玩意,从汉代开始,已经用了好几百年了,在可预计的未来,还会继续用下去,因此无论什么朝代的五铢钱,在民间都是通用的,只不过前朝的数量比较少罢了。

“周卿呈上来的几个样式,朕看了,样式都不错,看得出来挑选这些是用了心的。”

周惠达的心砰砰地跳着,面上难掩喜色,行礼道:“谢至尊褒奖,臣分内之职。”

“不过嘛。”元冠受语锋一转道:“背面的鲜卑文字就去掉吧,都用汉字。”

大臣们都有些不敢接话,与东魏那边愈演愈烈的鲜卑化不同,西魏的汉化程度在元冠受登基以后,每一年都在加深。

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衣冠涂地之下,又在洛阳烧了一把大火,也把北魏在中原的汉化成果毁去大半。

邙山战败后,尔朱荣更加倚重胡人士兵的力量,大力整顿六镇降兵,由于其败坏的军纪,两河地区的百姓无论胡汉都不堪其扰,诗书、学校、礼乐等等,可以说是兵锋一过什么都剩不下了。

邺城倒是还保留了一些文明的痕迹,迁徙而来的洛阳百官和邺城本地的汉人大阀将这座东魏的国都重新经营了起来。

汉化是大势所趋,这一点尔朱荣不是不懂,但他也没办法,因为他能做到统治东魏,靠的就是手下的士兵,而这些士兵大多数都是胡人。

西魏则恰恰相反,全国从不再提倡使用鲜卑文字到禁止使用鲜卑文字,官方文件一律采用汉字,任何官员不许在当值时讲鲜卑话用鲜卑字。

军中放的宽一些,因为军队里的大老粗绝大多数都是不会写字的...汉字不会写,鲜卑字更不会写,有一些胡人士兵,只会说鲜卑话。

故此,汉语的普及正在军队中大力推进,反正冬天这帮丘八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学点东西。

官员队伍和军队都在普及,民间自然也少不了,国学—道学—郡学的三级教育体系内,只准用汉字,讲汉化。

同时,政府的“文工团”,嗯,每个郡都组织了,从民间招募的戏班子,免费给郡内的县城和镇子定期巡演,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宣传效果极好。

演的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的皇帝的功绩,以及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政策事件,免费看热闹这种事,人民群众对此极为喜闻乐见,文工团所到的县镇,无不是人山人海围在舞台旁。

事实证明,艺术创作者的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比如《从军征》这个戏,就讲了有个乡下的穷小子被坏人诬陷入狱,判了砍手的处罚,没来得及执行,新皇元冠受登基大赦天下,废除了很多残酷的刑法,于是此人不仅完整地出狱,家里还分到了田地,为了报效皇恩,他上了战场英勇作战,最后升官发财抱得美人归,衣锦还乡的故事。

话题扯得有点远,但推行全面汉化的政策是既定国策,因此昭武五铢上是绝对不允许出现鲜卑文字的,只能有“昭武”这两个小篆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