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一百六十章最大的悬疑(2 / 2)

加入书签

最起码,以陈文哲的学识广博程度,再有隋侯之珠帮忙,找出一些古籍,论证他的观点,还是不难的。

最起码,最为一家艺术院校的毕业论文,完全足够了。

只不过,研究着,学习着,越是深入了解,陈文哲发现哥窑这个窑系的作品,越是奇怪。

特别是其中的传世哥窑,这个名词好像跟普通人了解的不一样。

这要从明清以后生产的哥瓷说起,因为明清两代生产的哥窑,更加复杂化。

这是因为景镇在那个时期,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

这两个历史时期,生产的哥窑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

当然,之所以能独立开来,形成世人固有的印象,肯定是因为哥窑器有其鲜明的特征。

这一窑口因为使用瓷胎土的不同,所以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

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

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

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而《华夏陶瓷史》这样叙述,论胎有厚薄之分。

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

现在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

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其实,到了现在,很多考古发掘都已经证明,哥窑这个窑口的失传,应该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本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

后来技艺扩散,其他窑口取长补短,单纯的哥窑自然就会消失。

其实像是汝窑、弟窑,甚至是龙泉窑、建窑等等,时间长了,都会消失。

或者用更加准确的说法来说,它不是消失了,而是更加发扬光大了。.c0m

一座窑口出名之后,它才是名窑,可所有窑口都能做出相同的精品,那哪一座窑口,才算是真正的名窑?

所以,很多名窑的出现,只不过是因为当时的技术刚刚出现,还没有发展开来,别人没法烧,他就成名了。

等到所有人都学会了,也就开始泯然于众,这就是很多名窑消失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是因为改朝换代,造成工艺的断代。

还是说回哥窑,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也就是龙泉章生一窑,清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所以,现在收藏圈里说的“传世哥窑”,并不是流传于世的哥窑瓷器,而是原藏于清宫的一部分有着哥窑特征的传世瓷器。

造成这种现象的,就是哥窑的起源谜团。

当然,也不可否认,明清两代的哥窑器,都算是精品,要不然,也不可能被单独拿出来说事。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我的系统不正经更新,第一千一百六十章最大的悬疑免费阅读。https://www..co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