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贯穿华夏八千年(2 / 2)

加入书签

20世纪70年代末,西山省襄汾县的陶寺村墓地中,出土了一件彩蟠龙图形的陶盘

这件彩陶盘高8.8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15厘米,有斜的折沿。

盘内绘有一条拳曲的龙、蛇身,红黑相间,头上有耳,嘴微张,上下有细齿,舌吐出分叉。

陶寺遗址代表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的一个文化类型。

距今有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九百年。

这件龙纹陶盘出土于陶寺遗址早期墓地,距今有四千多年了。

龙眼小而圆,长嘴微张,口中衔着嘉禾,粗长的身体盘曲成环状,体有麟,更像是图腾化的龙。

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纹盘仅出土于大墓之中,且一墓只有一件,暗示了这类彩绘龙纹盘的非比寻常。

除了这些明显有着龙纹的器物之外,国内还出土过一些龙的原型器。

比如鲵纹陶器,鲵,俗称娃娃鱼,被认为是龙的原型之一。

面对如此之多的史前龙文化遗迹,有时候会忍不住怀疑,或许史前真的有龙这种生物,只是后来灭绝了。

可若真是如此,也该发现龙本身的遗骸、遗迹。

由于史前龙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十分广,不同遗址内的龙不是一个模样的,这或许正说明了原本就没有所谓的龙。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对某种动物产生了特别的情感,因而有了原始龙的形象。

但我们如今称之为“龙”的,在那时或许并不叫龙。

红山文化c型龙,在商代得以延续,成为“正统”。

甲骨文、金文中的“龙”字,也已经出现。

“龙”这个字,至迟在商代已出现。

商代的龙,头部所占比例较大,有角,大口,曲身细长。

这一点明显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有着深厚渊源。

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殷墟墓葬中出土的诸多玉龙,或许能更好地说明这一现象。

出于某种原因,商人十分爱重红山文化玉器,视若珍宝的同时,也从中汲取养分。

技术水平的进步也为龙纹的复杂化,提供了更多支持。

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相比,商代玉龙细部刻画更加精美,有角,刻画了龙鳞,整体形象更具神性。

三代之后,龙的形象越来越复杂,但逐渐趋于一致。

汉代的龙已基本摆脱了爬虫的形象,本体更接近走兽形象。

龙在汉代的神化与刘邦的创业不无关系,一般出身的刘邦被塑造成“龙子”,是其母感龙而生。

其长相更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简直就是龙在人间的化身。

再之后,就是隋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代的龙,已经十分接近我们现在所认知的龙。

最大的标本,不用说,就是瓷器。

瓷器之上,有着各个时代的特色龙纹。

这样一来,从八千年之前,一直到现在,龙贯穿着我们整个文明。

“盗墓贼还真是厉害!”陈文哲看着各式各样的玉龙。

可以说,国内任何一座遗址发现的龙形器,李金鲤居然全都收集到了。

这就很厉害了,这只能说明,在国家发掘之前,盗墓贼都是提前动了手。

有的遗址、大墓,还不是一伙盗墓贼下去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