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六百零九章灿如晚霞,变幻莫测(2 / 2)

加入书签

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钧瓷的故乡--禹州城北门里的钧台附近设窑,专门为宫廷烧造御用品。

宫廷向来以豪华奢侈为尚,选料严格,不计成本为标准。

所以工艺要求更高,这样生产出来的瓷器,自然全都是精品。

而这时,钧窑也由

生产民间的碗、盘日用生活器皿,变为主要烧各式花盆和盆奁儿,以及尊、瓶、炉之类的艺术陈设品。

改变之后,所烧钧瓷禁止在民间流传。

当时,开窑都由官府派职官把关监选,合格者当选,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深埋。

从此大家只好望窑生叹,然钧瓷的声望更高。

各种溢美之词,也充斥民间。

造型端庄,技艺娴熟。

窑变美妙,琳琅满目。

变化之多,难以胜数。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千钧万变,意境无穷。

这些都是钧瓷的标志,也算是特点。

钧瓷当中,尤以红、紫为基础。

这两种釉色,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

特别是钧窑紫,更是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在争芳斗艳的花园里独树一帜。

根据对钧台窑的考古钻探,与发掘获得的资料证明,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即1101~1125年),亦即钧瓷的黄金时代。

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赢得了信誉,倍受广大用户所喜爱。

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

到了北宋末年,曾一度被宫廷龚断为官窑。

一方面从民间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

同时又采用种种措施,限制民间生产钧瓷。

就连钧台窑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品中,除成品经挑选之后,其不合格的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间流传。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控制越严,偷袭越甚,传播更广。

所以从宋以来,彷钧之风波及全国。

尤其到了金元时期,更风靡一时,近而达到复苏的程度。

在钧瓷的故乡禹州神垕镇一带,从赵家门的唐代花釉兴起,直至刘家门窑从北宋初年已获成功。

到北宋晚期官办的钧窑,又设在禹州城北门里的古钧台。???..Com

由于钧瓷盛名于世,各地竞相彷制,并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庞大的钧窑系。

据考古调查,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烧制钧瓷的窑口,已有四省二十七县、市。

【鉴于大环境如此,

南河除禹州外,有汝州、郏县、许昌、新密(原密县)、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原林县);

北河省有着名的磁县;

西山有浑源县,再就是内蒙等地。

南河各地窑口的产品,以神垕刘家门窑为北宋早期的代表作。

以钧台窑的产品,最为精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