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七章(1 / 2)

加入书签

“孟英,此去巴蜀,一路小心,巴蜀一直不是很平静,又是边地,遇到什么事情,还需要谨慎处理。”

就在前两天,官府刚刚发布布告,明年三月官家将会开设恩科,为补偿这一届学子,保留去年解试的发解资格,并承诺恩科录取人数大幅度提高,已经赴京的贫寒学子,符合条件的,由官府妥善安置,发放生活费,回乡者可发放路费,沿途驿站务必配合。???.biQuPai.coM

等等善政倒是得到了举子们的一致好评,回乡者有之,留在京中者有之,更让举子们感恩载德的是,优秀举子可进国子监和太学读书,这个虽然名额有限,但就这一条,可是历代官家都没有过的善政,即便是不能进入国子监,真正有才的,也能拜入在京官员门下做个门生,等待明年的科考。

比如积英巷那边,盛紘就收了好几个门生,其中有一个叫文彦敬的,虽然家境贫寒,但才华甚至都得到了盛长柏的赞许。

盛长槐正准备趁这个机会,横竖自己现在并没有什么差事,不如以文昌伯的身份网络一些志同道合的举子,研讨学问之余完善一下自己借老师名义编撰的《传习录》。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昨日小朝会上,巴蜀民乱的消息传到京都,南边那边又开始闹了起来,官家底蕴不厚的后遗症终于暴露了出来,西北那边和河东府也有些不稳,一时间竟有风雨飘摇的景象。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同一时间,从西北传来消息,全武病重,为了保证四方安定,不得不将英国公派往西北,韩国公派往河东,两人都是老牌勋贵,有他们二人出马,西北和河东无忧。

全旭的事情也已经调查清楚了,和兖王并无瓜葛,既如此,官家也不吝啬给全旭施恩,秦风路防御使,和全旭父亲升官之前的地位差不多,和顾廷烨的都虞侯是同一品级,都是从五品,但一个是京官,执掌禁军,一个是州府官职,还是有差距的。

更何况,顾廷烨身上挂着忠武将军的散官,这可是正四品,距离紫袍就差一步,全旭才个定远将军,正五品,都是高配,估计也是看在全旭是西北全家子弟的身份,不过让全旭回西北,也算是和了全旭的心意,既不耽误前程,又能在父亲身边侍疾。

南边那边,甘老将军已经和顾廷烨连夜去了,威北侯沈国兴和桓王随后就会带着大军之缘,势要一举将乱军平息,以此震慑南疆部族和蠢蠢欲动的邻国。

只有巴蜀这边让官家犯了难,他现在手里没几个人,潜邸出来的小段和耿将军没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他身边也需要有人保护,谁知道禁军里面还有什么隐藏的棋子没挖出来,兖王死了,太宗一脉可还有人呢,甚至大宗正现在还是太宗一脉,在这个节骨眼,没有自己人保护,恐怕睡都睡不安稳。

他倒不是没想过把全旭派到巴蜀去,将门子弟在军中的影响还是有的,可惜全家子弟去巴蜀恐怕会起反效果,至今巴蜀的几个大家族都对全家先祖当年屠城杀俘的举动怀恨在心。

巴蜀地域封闭,从古至今就有天下大治蜀未治,天下未乱蜀先乱一说,从开国至今蜀地就没平静下来,这次更厉害,蜀州知州在自己家里被下毒,背后隐隐约约又牵扯出白莲教来,要是把全旭派过去,实属火上浇油,反而让局势恶化。

也不是真的就没人可用,但兖王叛乱至今还未调查完毕,殿前司很多中高层将领还没有完全摆脱嫌疑,兖王又死的十分可疑,要是选错了人,不光是放虎归山那么简单,要是暗中勾结吐蕃各部,再加上西夏蠢蠢欲动,巴蜀真出现变动,道路崎岖,朝廷就是派军也来不及了。

而且,现在这种情形,也不方便直接派军到巴蜀刺激蜀地百姓,当务之急,一是赶紧确定蜀州知州的人选,二就是派出钦差调查前知州死因,无论选派官员,还是派出钦差,这个人选不能是个简简单单的文官,更得有自保的能力。

在这个节骨眼,朝堂诸相也没什么好人选,最后还是桓王举荐了盛长槐,蜀地虽然是边周,民风彪悍,但也是文华圣地,几大家族都是耕读世家,盛长槐作为文坛的后起之秀,当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再来盛长槐除了文采,兵法武艺均属年轻一辈之翘楚,在派个老成持重的人从旁指点,在没有比他更适合了。

桓王的这个举荐得到了太后的支持,官家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下来,当晚就有旨意下达到盛长槐家里,封宣政使,以钦差的身份,去蜀州调查知州被毒害一案,赐天子剑,六品以下可先斩后奏,这也是怕成都府地方上不配合。

今日除了盛家人来送行,徐慎也和祝元直来送行了,徐慎的舅父是汴京大儒,自然不需要借住,求学之事自然也没有后顾之忧,祝元直就不同了,正好考核通过,得以进入太学读书,盛长槐见他租住的地方太远,便将进门的一间房间收拾出来让他住下,平时也好和自己探讨学问。

除此之外,桓王也带着小段来了一趟,小段或是经过顾廷烨的劝慰,对盛长槐的态度也不像之前那样看不顺眼,只是不太亲近而已。

“孟英,我专程去了英国公府,替你要来了两个老兵,英国公一门在巴蜀有些旧部,或许到时候能用上,可惜张将军身体不行,要不然,此去巴蜀的人选非他莫属,不至于叫孟英犯险,我能做的也就这些了,若有危险,还需先保全自身以图后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