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 信任的同伴(1 / 2)
猎豹哈雷蜷缩成一团,嵴背贴在了毕方的身侧,粗长的尾巴绕了一团,枕在了脑袋下面。
仔细听的话,还能听到细微的呼噜声。
难怪一点都感觉不到冷。
肯尼亚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穿越赤道,但受其地势较高的影响,哪怕是夏天,最高气温都不会超过三十度,而冬天最低也不会低过十度。
常年气候比较温和,舒适度甚至高于华夏的昆日月,四季如春,有“鲜花国度”的美称。
不过,一年四季如春,可不是四季如夏。
现在是十月,白天二十多度,毕方还能穿短袖乱晃,到了夜晚,肯尼亚就比较冷了,有事还需要一些保暖措施,这才让猎豹在不知不觉间靠了过来。
寻找热源是动物的本能和天性。
毕方抬手搁在额头上,又眯了一会,接着才从地上撑起,没有发出丝毫声响。
一旁的猎豹毫无察觉,依旧安静的睡大觉。
毕方将直播打开,将猎豹的睡姿和呼噜声全都拍摄了下来。
天空蒙蒙亮,若是不对准东边拍摄,甚至会以为还是夜晚,但确实已经要开始天亮了。
为此观众才会由此疑问。
“猎豹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昼出夜伏的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
“这一点上,猎豹和其他猫科动物是有些不一样的,像花豹,老虎和狮子这类猫科生物,基本都是昼伏夜出,有夜行性,白天很少捕猎或者直接不捕猎。”
“你们要是在动物世界看到过它们,就会发现它们白天不是躺在地上睡大觉,就是在慢悠悠的散步。”
毕方摸了摸猎豹的脑袋,毛茸茸的耳朵本能的抖动了几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并没有人研究过,不过我猜测这可能和猎豹本身的特性有关系。”
“猎豹的高效率狩猎,以及其速度特性,让它能够不需要太依赖伏击这样的狩猎手法,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和其他动物错开,就是一个明智选择。”
“猎豹势弱,在白天捕猎,都有百分之十的概率被抢走猎物,就更别说是猎食者高度活跃的夜间了。”
“其实哺乳动物夜行性的目的最初就只是为了躲避恐龙的存在。”
夜行动物通常拥有发达的听觉和嗅觉,部分物种还特化出专门适应低光环境的视觉系统,导致白天难以正常行动。
这些显然都是在白天活动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为的就是更好的生存。
早期的哺乳动物大部分都是夜行性,曾经的它们为了躲开日间活动的恐龙,不得不将活动限制在夜间。
直到6000万年前,恐龙灭绝,躲避恐龙的哺乳动物才能有更长时间在白天活动。
现在很多哺乳动物仍然缺乏日间捕食者的一些重要特征比如彩色视觉,大部分动物几乎都是色盲,其视觉更类似于夜行的爬行动物和鸟类,就说明了这种夜行性特征的残留。
去年,伦敦大学学院和以色裂特拉维夫大学学者利用电脑算法分析了2415种至今仍存活的哺乳动物数据,重新描绘了它们祖先在数百万年前的活动规律。
分析显示,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的祖先日间活动增加,但这一过程其实非常漫长,中间有长达数百万年的过渡期,也就是昼夜活动夹杂的阶段。
而人类的祖先,也就是灵长目动物的祖先,是最早改换成日间生活方式的哺乳动物之一。.c0m
“说起来倒是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征服进程,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生存空间被压缩的历程。”
“现在,人类活动占据了地球陆地表面50%至70%的空间,使全球哺乳动物活动和迁移范围大幅缩小,几乎所有地区所有体型的陆生哺乳动物都受到影响。”
“这导致一些动物获得的资源变得极其有限,再加上人类对一些动物的过度猎杀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恶化,已经造成了很多物种灭绝。”
“而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也不仅仅表现在空间上。”
“今年新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正在逼迫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表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因为只有在晚上,它们才不太可能碰到人类。”
观众们大吃一惊,一副大长见识的模样。
毕方点点头,道:“18年6月14日发表在丑国《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野生哺乳动物的夜行性平均增强到先前的1.36倍,来应对更高水平的人类活动干扰。”
“不论这些动物生活在哪个大洲,不论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它们的夜行性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在津巴布韦的万基国家公园,之前主要在白天进行活动的黑貂羚羊,如今大约一半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
“不仅狩猎、农业、住宅和道路建设会把动物驱赶到黑夜中,爬山等貌似没有威胁的人类户外活动,也会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产生干扰,前段时间不还有一男子爬山遇到一头黑熊吗?靠着大喊大叫把对方赶跑了,我估计那应该是一头母熊,而该男子闯入了它的领地。”
“所以我们以后说不定也可以看到夜行的猎豹,如果它在此之前还没有完全灭绝的话。”
“但是现在,它该起床了。”
话毕,刚刚还在摸猎豹脑袋的毕方直接对着脑门来了一下。
痛感瞬间将哈雷从睡梦中惊醒,有些迷茫的睁开眼,显然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
而毕方也向观众解释起来。
“在人类安全环境下长大的哈雷警觉性太差了,甚至还有睡懒觉的习惯,这些都是要纠正过来的。”
“猎豹虽然是日行动物,但主要的捕猎活动还是在清晨和黄昏时分进行,这是捕猎的黄金时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