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4章 一家团聚(2 / 2)

加入书签

孟广鸿看出儿子、女儿脸上那扭曲又极力克制的表情,顿时心领神会。

“咱们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你就别去做饭了,进屋和孩子们好好聊聊家常才是啊。”

孟长林和孟长笙急忙点头附和。

赵娥眼见他们父子三人如此看重自己,脸上显得格外开心。

“那好吧,今天我就不亲自下厨了,可惜你们吃不到为娘的拿手好菜了,赵妈妈,你去准备吧。”

赵妈妈点头应下。

一家人进了堂屋。

孟长林环顾四周,屋内摆着一套上等的黄花梨木制作而成家具,屏风珠帘、各式摆件,无不彰显着这套房屋的主人是一位极尽风雅之人。

“爹娘,你们为何会住在这里?”

孟广鸿笑着解释道:“说起来我们能住在这儿,还要多亏长林你啊。”

孟长林越发疑惑。

“我?”

赵娥插话:“是啊,这是你那位好友仲青闲置的一套院落。”

“仲青兄?竟然是他?”

孟长林看向孟长笙,这段时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然爹娘和茹霜不会突然来京城,更不会住在仲青兄的宅院里。

“长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孟长笙把那日孟家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给了孟长林。

“那两名接爹娘来京城的是什么人?”

“应该是和我正在调查的粮草一案有关系。”

孟长林的眉心紧紧拧起,神情显得格外凝重。

“长笙,六扇门那地方可是最酷吏的衙门,里面什么牛鬼蛇神都有,你还是趁早抽身才是,实在不行我们带着爹娘一起远离京城这是非之地。”

赵娥不赞同道:“你春闱在即,怎能说如此丧气的话?死丫头自己闯的祸,让她自己收拾,怎还要把你的前程给毁了?你可是做状元的命。”

孟广鸿瞪了赵娥一眼:“你少说两句,长林是个有主见的人,他自己会做出最稳妥的决定。”

赵娥狠狠挖了孟广鸿一眼。

“儿子都要放弃参加春闱了,你还等他自己做决定?孟广鸿,你这脑子是读书读傻了不成?”

孟广鸿气冲冲的撇过头:“懒得和你吵。”

孟长林不以为然:“爹娘,你们别吵了,其实考取功名未必就是一条锦绣前程,当下的大夏已经是一棵腐朽的大树了,说不准哪天就倾斜垮塌、王朝覆灭,若真到了那日,远离这是非之地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孟长笙稍显意外。

孟长林是个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实现越级改变命运,如果再往宏观的方向说,有一部分读书人入朝为官也是真的心系天下,怀揣着利国利民的远大抱负。

但能像孟长林这般,小小年纪就看清了朝堂眼下的局势,并能放下自己的志向的人,真算得上屈指可数了。

但是,他太年轻,太过遁世起步糟蹋了他的才华?

“大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大夏还在一日,我们想要脱离这个是非之地的想法就难以实现,你只需要好好读你的书,不必为我担心,六扇门其实并没有外人想的那么恐怖。”

从这几日来看,虽然里面的怪人很多,但总体还算和谐。

孟广鸿语重心长道:“你们两个屁大点儿的小孩子,在外面可莫要胡说八道,纵使心里是这么想的,也绝对不能说出来,何况我们此时还身在天子脚下。”

孟长林和孟长笙二人不再提起国家大事。

一家人吃了个团圆饭,孟长笙要回衙门办案,孟长林则准备回云麓书院。

临走之前,孟长林把孟长笙叫到一旁商议。

“虽然仲青兄好心收留了我们,但这里始终不是长久逗留之地,眼下孟家村是回不去了,我们需要给爹娘、茹霜找一个安身之所。”

孟长笙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等闲暇时,我在附近找一找有没有合适的宅子。”

孟长林沉思了片刻:“云麓书院后山上开了荒田,种植了一些蔬菜瓜果,为了方便巡山,山上还盖了一间小院,如今冬季山上没有耕种农作物,那小院一直闲置着,想必能暂住几个月,等我回书院之后,去问问裴院长,若可以的话,就让爹娘和茹霜搬过去,那边距离我也近,方便照顾。”

此次春闱之后,他便要留在云麓书院读书了。

若爹娘和妹妹们也能留在京城,彼此也能互相照应着。

孟长笙原本想在京城先租一套小院,这两天也有询问过价格。

内城即便是租房子,有院落的小院每个月也要十两银子,一听十两银子就不用想的,外城相对内城就要破旧许多,而且,外城也没有内城的治安好,一套小院也要五六两银子才能盘下。

可真是寸土寸金的地方。

等她有钱了一定要多置办一些房产,只收租金也能衣食无忧了吧。

目前她手里也就只有六百多两银子,租一套房子到是没问题。

不过,这些银子她是想留着以备不时之需的。

如果七日之内她没有破获粮草一案,那么,这几百两足够她逃离京城了。

孟长林这个提议到是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如果云麓书院那边同意的话,固然是最好的。”

云麓书院作为大夏最高学府,里面儒修的高手如云。

能在那边居住,不仅解决了找房子的难题,安全上也有了一层保障。

孟长林笑道:“若你没意见的话,我尽快安排此事。”

“我听大哥的。你说的对,虽然仲青对我们很照顾,但我们不能总是依靠着人家。”

兄妹二人的想法达成一致,商议妥当之后,就各自回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