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788 仓库(2 / 2)

加入书签

“这应该是来自于华夏的文物。”大致看了一下上边的文字后梁恩说道,接着又撬开了边上一个和这个箱子上一样写着阿拉伯数字14的箱子。

果然,另外半截石碑就静静的躺在这个箱子里,而这种做法说明了这些箱子应该来自于某个博物馆,因为只有这种专业的地方才会把这些东西放的如此有规律。

大致目测了一下后,梁恩发现如果这两节断碑拼在一起大概有1m85,也就是和他本人差不多高,宽度则在80cm左右,属于比较常见的石碑尺寸。

而更精确的统计之后,他发现这个块石碑上总共刻有共22行,每行47字,计1034字的汉字。

“能看出这是什么东西吗?”贞德在边上帮梁恩打着光然后问到,虽然他现在中文基本上能做到日常的交流,但仅限于口语,至于汉字则几乎没有认识多少。

“当然可以,甚至可以说只要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华夏人都能把这块碑看个八九不离十。”梁恩一边看着碑上的文字一边说道。

和欧洲那些国家的语言不同,华夏的汉字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变化并没有那么夸张,而古代汉语的语序等等和今天的现代汉语也有一定的顺延性。

这也是对于华夏人而言非常友好的一点,至少在研究自己先祖文化的时候要比那些倒霉的欧洲人方便的多。

因此简单的阅读之后,梁恩确定这块石碑雕刻于北梁的国王沮渠安周继位的第二年(即公元445年),由北凉的中书郎夏侯粲撰写碑文但是。

至于碑文的内容主要是盛赞北凉国君沮渠安周笃信佛教的事迹以及在高昌建立佛寺的功德,属于当时佛教寺庙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石碑。

更吸引的人的是石碑上的字体,众所周知我说到华夏书法的话,魏碑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部分。

而这块石碑上边雕刻的字体为隶书,但已具备楷书的韵味,主要使用方笔,横笔两端多呈锐角并向上翘起,笔画挺拔,锋芒毕露,稳健中具有活泼气息,体现了魏碑的风格。

所以这块已经断成了两节的石碑显然不太可能是一件籍籍无名的文物,可惜的是梁恩搜索了自己脑海里的知识后,发现自己并不认识这到底是什么。

这的确让人有些尴尬,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所以爬出了这个地窖借助身上的设备输入碑文的内容后,他终于明白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北凉沮渠安周造像佛寺碑,与比它晚十年的封戴墓表(承平十三年,455)一起成为了仅有的两块北凉时代雕刻的石碑。

而根据记载,这块石碑清代光绪年间于tlf高昌古城出土,1903年被德国探险家格伦威德尔率领的tlf探险队偷盗到德国柏林。

等这个文物大盗回国后,他就把这些东西卖给了博物馆,之后收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块石碑失踪了,很多人认为它是关于进攻的炮火,但是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件事情。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