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天昊(2 / 2)

加入书签

他毫不犹豫,纵身一跃,坠入山腹,落入灰蒙蒙的气息之中,顿觉一种压抑之感,下意识调整了一下姿态。

没下去多远,

光分五色,和外面的云霞相近。

诸无道心中一动,明白是五行神禁之力在这里交汇,五行冕必然存放于此,作为封印中枢,统御神禁。

相应的,魔子也被镇压在这里。镹

不出所料,诸无道很快便看到一团五色云霞,确切的说是五彩光霞形成的光罩,可是太过厚重,无法透过光霞看到内部的景象。

这便是封印之力显化。

看得出,封印之力主要是针对内部,防止魔子挣脱,想必无相仙门先贤觉得魔劫已灭,封印又在帝授山内,无相仙门核心地带,不可能出乱子,便没做太多布置。

光罩内,五彩之光流转不息,坚固异常,诸无道还未站稳,便感受到神像里传来的意念,“在这里布阵吧。”

魔子的意念有些疲惫,当然更多的是兴奋。

诸无道微点了下头,左右打量,飞到石窟一侧,找到一块突起石头,落在上面,盘膝坐下。

他不急于取出神像。镹

手指连点,接连打出种种符文,落在云霞表面,当各种符文勾连,形成一面气机隐晦的黑幕,看似在窥视封印薄弱之处,实则在为接下来做准备。

神像本是用来营救圣君的,用在这里其实是大材小用了。

其作为内外联系的通道和承载魔子之身的存在,通过这种的联系,不用强行攻破封印,只需借助血祭之力,悄无声息拓宽这条通道,便能使魔子移灵,让其降临在神像身上,继而脱身。

若操纵得当,足可瞒过魔灵感知,神不知鬼不觉进行,当仪式进行到一定程度,即便魔灵回归,也很难再阻止他们。

与此同时,诸无道心神引动神像体内一点灵光,传递出讯号。

无相仙门外。

南蛮二州。镹

参与血祭的主祭们早已等得心焦,内外由神像勾连,诸无道开始行动他们就能通过神像感应到,进行最后一步仪式。

君使大人临行前的说了个大概时间,现在已经大大超过了约定,还没动静。

血祭闹出的声势太大了,尽管仅限于凡人和低阶修士之间,可他们布局两州,范围太广,同时死掉这么多人,死状又是如此诡异,定会被发现蹊跷。

若非无相仙门出世,遗府牵动南蛮二州修仙者的心神,已经被各派识破,追查上门。

即便如此,种种混淆视听的布置也已经被破去七八成,迟早暴露。

就在他们心急如焚之时,终于得到讯号,无不欣喜若狂,五体投地,山呼圣君,满脸狂热和兴奋。

当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镹

神像归位!

无形中,曲洋山一脉布局数代,覆盖南蛮二州的血祭大阵终至成型!

纵然相隔万里,一尊尊饱饮鲜血的神像仿佛同时受到召唤,齐刷刷睁开妖异血目,诡异的气机随着它们的视线流动,汇聚到主祭手中的神像,然后传递至太岳山!

袖袍之中,神像通体赤红,无比灼热,热度比之前更惊人,同时有种妖异的波动传递出来,冲击诸无道的心神。

他竭力压制神像波动,以免被魔灵察觉,手中的动作越来越快。

阵势将成。

诸无道似乎感应到了什么,皱了下眉头,霍然抬头,只见灰蒙蒙的气息上方朗月悬照。镹

这不是什么朗月,而是一面古镜,若秦桑在场,便能看得出,古镜的外形和天昊楼宝船如出一辙。

“天昊古镜!”

诸无道面色大变,“你竟敢将此宝带出宗门!”

帝授山上,掌控天昊古镜的只能是一个人,樊老魔!

天昊古镜,天昊楼镇派之宝。

此宝乃是镇压天昊楼气运的至宝,创派祖师所留,至天昊楼开宗立派便一直放置在护山大阵中心。

宗门高层都知晓,任何人无法将此宝带出宗门,也无人敢这么做,曲洋山图谋这么久,也没打过天昊古镜的主意。镹

樊老魔疯了,竟敢窃走天昊古镜。

即便他疯了,于宗主也不可能陪他一起疯。

“一枚镜符罢了!为炼制镜符,宗门可是筹谋多年,耗费了不计其数的资源,成功率低的可怜,没想到首次出山竟是用在同门身上。不过,镜符虽珍贵,不用此符,怎知诸师弟谋划?”

诸无道消失后,樊老魔并未移动太远。

但见他席地而坐,双手平放膝上,身前悬浮一团白光,白光中可见古镜形态,只是古镜显得非常虚幻,不是实体。

樊老魔开口却没有声音,而是通过古镜传递进洞窟。

不等诸无道回应。镹

古镜稍稍偏转,照在五色封印上。

“这就是存放那件第一灵宝的地方?师弟以为我不知无字玉璧的隐秘,想用一件鸡肋宝物让为兄替你卖命?”

此时,诸无道只能庆幸还没有拿出神像,樊老魔以为他在图谋灵宝。

迅速理清思绪,诸无道按住袖口,故作镇定,沉声道:“师兄即便强取灵宝,没有通宝诀,如何御使?不如听师弟一言……”

话未说完,被樊老魔喝声打断,只听他悠然道:“还用什么通宝诀?只看五行神禁排布,便知此宝和五行有关,御使之法当从外面的五行禁制中寻。怪不得典籍记载,当年无相仙门每次动用此宝,必有大阵相随,声势浩大!”

诸无道色变,还想分辨。

樊老魔忽发出一声轻咦,古镜倏然隐去。镹

下一刻。

灰雾震荡,虹桥直落山腹!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