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46章 玻璃心碎了一地(1 / 2)

加入书签

兄弟们我又双叒叕开新书了:重启人生:我能打给十年前的自己,兄弟们帮忙收藏,给几张推荐!

******************

这让德国人感觉很是崩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兔国人到底怎么做到的?

要知道西门子的工控软件之所以那么强,那是因为他们把此前德国数代工程师的经验总结之后。

凝聚在这套工控软件上,然后在经过后来无数人使用机床,反馈BUG,然后他们在不断的进行改进。

最后千锤百炼,才提炼出来的精华。

可这方面却一直是兔国的短板,可他们的机床现在却可以做到和西门子系统一样的顺滑,那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要说起机床加工一个工件,这里工控软件的重要性就不用提了。

比如一个四方铁锭,放到夹具上,然后你要用五轴数控机床,来把这铁坨坨加工成一个圆形的汽车轮毂。

那么首先就是要在软件上设计出轮毂的大小,尺寸,然后就是轮毂边的花纹形状。

然后就是各种参数,比如轮圈壁要多厚,直径多长,花纹中间的镂空什么形状,间距多少等等。

然后就开始加工车削了,这个过程中,要使用什么刀具。

温度达到多少的时候,喷射切削液,从哪个角度喷射,不会影响精度。

然后比如你刀子从铁坨坨上削下来一寸的铁屑,那么这个时候你的夹具要适当的向哪个角度托举铁坨坨。

以保证刀具的进给精度,这个配合的过程,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距。

否则的话,可能就会毁坏刀具,或者中断加工。

而一旦加工中断,后面可是要重新测量对刀,都很麻烦的,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

而这样的加工过程,如果使用德国机床,西门子的软件。

那可能一台机床,一天就能生产一百个轮毂。

可是如果使用光洋的机床,可能一天也就能生产七十五个。

而且德国机床生产的一百个产品里,合格率能达到九十八个,最低也是九十五个。

可使用光洋的机床,生产七十五个轮毂,最后合格的却只有六十五个。

这样一来,你和人家的差距自然就显示出来了。

如果是军工企业,因为不计成本,而且多搞几台机床,自然就可以把生产效率的差距给补上来了。

可是对于民用级别的企业,那就不一样了。

民营企业首先考虑的就是控制成本,你的机床生产效率比人家低,良品率同样比人家低。

这样一来,如果国外机床在压一压价格,只比你光洋的机床价格贵那么一丢丢。

那你光洋的机床自然就卖不出去,用的人少,反馈的信息就少,企业改良BUG的机会也少。

那么改进,更新的速度自然就跟不上来,这样一来,长此以往,自然就和国外企业拉开了技术差距。

德国人自然知道,兔国的机床和德国的机床差距在哪里。

可是这次他们在某厂里看到的光阳机床的表现可是把他们给惊讶道了。

说道生产效率,人家光洋的机床不但不比他们的差,甚至还别他们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五。

没错,直接比他们的机床提升了四分之一的效率啊!

就说发动机缸体和轴承这一块,这种对镜面光洁度要求非常高的零部件。

以前可以说一直是德国格林珩磨机床的拿手好戏。

几乎所有的德国车企都用格林的机床。

因为这种机床加工速度快,加工精度高。

可是这次人家就换成了光洋,结果效率直接提升了四分之一。

原来使用格林机床,生产一台发动机缸体,那一天可能能加工一百台。

可人家换了光洋的机床,一天能生产一百二十五台。

而且良品率还超高,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甚至更高。

这尼玛,就让德国人有点接受不了了。

不可能,光洋的机床,到底怎么做到,在短时间内技术提升这么快的?

如果说他们抄袭了西门子的技术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加工时,机床做的很多技术动作,这些德国人一看,就能看出和西门子的工控程序有明显的不同。

就比如加工的时候,如果到了一个难度比较高的动作的时候。

西门子的工控软件一般会要求,机床换一把更坚硬的铣刀,对工件继续加工。

可是光洋的机床却不会要求换刀,而是调整夹具的角度,换一个角度,让夹具不断的做设定的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配合刀具的进给,而这个加工的工序,比如原本就是切削。

可是现在却因为夹具的不断动作,变成了切削加上削磨的过程。

这样的操作,就节省了换刀,和之后对刀的时间。

另外一方面,还得大大节省了刀具方面的成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