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志大者步步为营,才高者惺惺相惜(2 / 2)
目视众人鱼贯而出,程远志自言自语道:“刘备啊刘备,但愿你这次攻打汉中不是心血来潮,头脑一热就做出的决定……”
“西防南攻……还是南防西攻……究竟哪一个策略更好呢?”
程远志喃喃说着,陷入了沉思。
另一边。
阳平关前,汉王军营。
刘备在大帐内来回踱着步,心烦意乱。
他着急攻打汉中是有原因的,自从涿郡起兵以来,三十年间,他吃了无数个败仗,丢了无数个地盘,各方面成就都被同龄的程远志给远远甩开,并压得抬不起头来。
如今好不容易又拥有了一洲之地,若不把握住魏国休养生息的空当,夺回汉中,扎紧益州门户,一旦等到魏国休养过来,那益州面临的压力可就太大了。
而这,这只是此时来攻汉中的其中一利,另外两利是:以战立威,转移川中各个阶层的矛盾;通过战争甄别人才,清除隐患。
蜀地来投靠他的人才有很多,骤然之间,很难分辨出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
而一场战争下来,就可以令贤才庸才显露无遗。
为了能迅速把控住西川局面,加快与麾下文武大臣的磨合进度,此次汉中之战非打不可。
是以,刘备便不顾诸葛亮等众文武的反对,当即拍板决定,出兵汉中,夺回益州门户。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一仓促的决定,直接引爆一场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的战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驻守武陵的关羽得知刘备进军汉中,同时又得知孙权派鲁肃从交州出兵,领军攻打南野,将荆南防务交给了吕蒙,顿时放下心来,筹谋北伐襄阳,以策应刘备。
八月,关羽留三万兵马守武陵,亲提三万精兵过江,来攻襄阳。
其时,襄阳守将司马懿闻报,召集诸将于城上议事。
司马懿居高临下目视着来势汹汹的关羽军队,微微一笑道:“诸位,今关羽来攻,我当以何策应之?”
部将郝昭沉思片刻,进言道:“关羽不自量力,犯我疆域,将军宜率精兵出城,挫其军威,建立功名的同时,也叫其知道我军的厉害!”
司马懿摇了摇头,道:“关羽此人,勇武非常,据说还日夜拜读《春秋》,颇知兵法韬略,非一时可胜。”
说罢,司马懿侧头目视郝昭,笑道:“我当据守城池,等其师老军疲,再一鼓作气击之。”
郝昭却道:“以将军之能,关羽纵是读过兵书,又如何是将军的对手?今我若拒而不战,他若分兵去取樊城、新野,将襄阳孤立起来,又当如何?”
司马懿笑道:“他若如此做,却正合我意。关羽兵少,占据的城池越多,兵力越分散,他的破绽也就越大,到时候,我可任选一处薄弱环节击之,可获全胜!”
“再者,诸葛亮入川之时,独留此人镇守武陵,必有深意,我当慎之又慎,不可贸然出战!”
郝昭闻言一怔:“诸葛亮名过其实,将军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司马懿摆手道:“不可小觑此人,大王十年前攻占江东时,就曾于军中夸赞诸葛亮乃世间奇才,国士无双。”
“况且徐元直之言,大王重金招揽之事,犹在眼前,诸葛亮绝非泛泛之辈,他所倚重之人,我当谨慎应对才是。”
郝昭颇不以为然,仍认为诸葛亮言过其实,辩道:“他的才智比将军如何?”
司马懿摇头叹道:“未知也,我与其亦是神交已久,但愿有生之年,可以与其对决疆场,一见高下,如此方不负平生所学。”
郝昭与司马懿相处日久,深知后者的本事,听闻后者居然如此夸奖农夫出身的诸葛亮,不禁愣住,讷讷不语。
过了半晌,方道:“诸葛亮真有这般本事?让将军佩服到如此地步?那刘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为何不带其随军而行,反留其在蜀地?”
司马懿没好气瞥了郝昭一眼:“相比于攻城掠地,看守西川的责任更大,刘备此举正合时宜。”
顿了顿,司马懿又语重心长说道:“你也不想想,刘备若带诸葛亮一起北征汉中,川中一旦生乱,到那时,刘备是不是就无家可归了!”
郝昭一拍额头,恍然道:“原来如此,将军,末将受教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