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科学,从数学开始(1 / 2)
管宁今年二十八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
在青州,他是响当当的名士。
不过目前的名气范围,也仅仅只是在青州,与郑玄相比,还是差得很远。
所以他被陈暮聘为泰山书院的老师,与邴原和王烈一起教授学生,主要是管宁在教,邴原和王烈轮流代课。
泰山书院三十多名学生,被分为大班和小班,其中大班二十四人,小班十一人,总计三十五人。
管宁教大班,邴原和王烈轮流教小班,陈暮全教。
具体授课安排是这样,比如今天上午,大班由管宁教儒学,小班则由陈暮教新学。
到下午,大班由陈暮授课,小班则换成邴原或者王烈。
下午放学之后,还有武课。
汉朝的儒生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花架子,那都是一个个敢上战场玩真家伙的猛人,儒家六艺,武射不分家,不仅要学武,还得学弓箭。
这样的课程安排,其实是陈暮玩的一个小花招。
管宁他们可不知道陈暮要教什么,还以为也和他们一样教儒课,之前还找陈暮问了一下,管宁打算教《论语》,邴原教《急就章》,王烈教《仓颉篇》。
这三本书当中,《论语》相对深奥一些,原因在于管宁教的是大班,8岁到12岁学生一般都读书认字了,所以是该教经文的时候。
而小班的学生则需要启蒙读物为主,汉朝的启蒙书籍主要是《急就章》与《仓颉篇》。
所以如果陈暮也教这三样的话,他们怕有课程冲撞。
陈暮便说是准备教数术,不教儒学,打消了他们怕课程重复的念头。
儒家六艺,数术也是其中之一,并不是什么歪理邪说,所以授这门课程没有任何问题。
要知道在泰山学宫里,不仅有数术,还有武术课、礼仪课、骑马课、射箭课、图谶课、雌黄课以及音乐课和书法课。
相比之下,泰山书院的课程就少了许多。
毕竟是小学生嘛,即便是武课,也只是强身健体,要等到他们去泰山学宫之后,才能接触刀枪棍棒。
值得一提的是,武课的老师是华佗,教学生五禽戏。
有传言说华佗是官迷,实际上并不是。
因为陈登的老爹陈珪曾经打算给华佗举孝廉,华佗却并没有接受,可见华佗官迷的说法属于无稽之谈。
之所以华佗愿意来齐国,是因为他确实喜欢行医,经常悬壶救世。而且他也是读书人,十分仰慕郑玄,于是接受陈暮的邀请,来泰山学宫做两三年老师,教授学生医术。
也许有人奇怪,古代医生地位不是很低吗?
为什么华佗可以去大学教书?
但实际上医生自古以来都不是贱业,哪怕后来分九流的时候,医生也是中九流,仅排在士人举子之下,地位不算低。
汉朝医生的地位虽然比先秦时差了许多,但也差不了多少。
当时的主流书籍当中,就有犹磁方技的说法,其中医术和经方也包含在里面,包括郑玄自己也学习犹磁方技,在此时并不奇怪。
像张机,也就是著名的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照样治病救人。
所以华佗去教医术,没有任何问题。
开学第二日,正式授课。
按照课程安排,上午第一堂课是管宁教大班,陈暮教小班。
因为孩子年龄较小,所以不仅需要老师,旁边还有婢女随时看着,防止孩子调皮捣蛋跑丢了。
没有了家长在身边,又处于陌生环境,孩子们一个个都极为拘谨,老老实实跪坐着。
陈暮坐在主坐上,微笑地看着下面。
学生十一个,总共分为三排,每排四个人,最后一排三人。
第一排从左到右,为乐安太守陆康的从孙陆议,东海国相江沛之孙江怀,冀州名士黄运幼子黄琦,鲁国孔融过世的兄长,兖州名士孔褒之孙孔检。
第二排从左到右是泰山郡丞诸葛珪之子诸葛亮,徐州名士王融之子王祥,甘陵相姚贡之子姚博,河间名士廖通之孙廖涛。
最后一排从左到右是郑玄弟子张初之子张骏,以及平原国相陈纪的从侄陈忠、陈绍。
这是根据年龄大小排的。
四岁的陆议最小,七岁的陈绍最大。
这里面一个个要么是名士世家的子孙,要么是太守国相的子孙,都是看重了郑玄的名气,托关系求进来。
事实上有郑玄打底,泰山书院抢着有人进来。
冀州徐州兖州这三州离青州最近,很多现在不出名,但将来会出名的家族都派人来询问过。
像徐州彭城的张氏,也就是张昭的家族就想送一名学生进来。
但他们根本不够资格,一开始被负责招生的吴匡拒绝。
陈暮听说了以后,就允许张昭的儿子,九岁的张承入学,现在在大班里。
还有陈珪的儿子,陈登的弟弟陈应也在。
所以诸葛亮在里面,按照家世背景,反而是最差的那位。
但小诸葛亮长得粉雕玉琢,精明可爱,眼睛里像是透着一股子灵气,看得陈暮越看越喜欢。
“我今天要教你们的,不是读书认字,也不是文学经典,而是要教你们数术。”
陈暮看着底下的学生们,缓缓开口说道。
学生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听讲。
能来上课的,都是有底子的。
汉朝士人如果有条件读书,一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曹冲五六岁就能称象,郑玄八九岁就精通数术,十二三岁就能熟读儒家五经。
虽然他们都是神童的典范,但要做神童之前,首先还是得读书。要是不读书,想做神童都做不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