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王林的雄心壮志(2 / 2)
光靠国内的体量,也能成就一家巨大的纺织企业,但要真正的成长为国际巨头,就必须做大国际贸易。
服装和时尚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世界各地,有数以万计的公司和品牌日夜工作,为他们的客户带来最新的时尚。
我国做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几十年来统治时尚界的 10 大纺织制造公司,却没有我国纺织企业的一席之地。
这十大纺织公司,分别是阿三国的arvind有限公司、阿三国的棉花公司、新西兰坎特伯雷、总部位于米国的dorothy perkins公司、whadia 集团的阿三国旗舰公司、法国的agile公司、英国的admiral sportswear公司,米国的雅狮威公司、德国的布鲁·百纳尼公司、德国的cone mills corporation公司。
服装业是创造美好时尚生活的基础消费品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集中体现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型产业。我国服装企业十万家,全行业从业人员千余万人,服装年总产量几百亿件。
然而,我国服装无巨头!
很可惜,我们一个泱泱大国至今没有叫得响的国际服装品牌。
14亿人口支撑起了全球最大纺织服装生产、消费、出口大国,却没有全球性大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迷思。
我国服装市场有3万亿的大盘,最丰厚的利润都在被洋品牌攫取。
从女装到男装,从运动服饰到快时尚领域,从大众市场到高溢价赛道,国际品牌占尽优势。
借力我国市场,国外品牌一飞冲天。很多国外品牌都是进入我国以后,才登上了全球服装业老大的宝座。
在王林重生之时,优衣库大中华区营收贡献占比22.7%,为仅次于东洋的第二大市场,并且份额持续提高。
除了优衣库之外,我国市场已成为诸多海外品牌的核心增长引擎。耐克、阿迪达斯、lululemon、安德玛等也在国内服装业的一片萧条中,实现了逆势增长。
国际大牌们捞金有术,更加映衬出国产品牌的人气黯淡。
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国产服装业的生存现状可谓一言难尽。
要么在大浪淘沙中惨遭淘汰,要么在多品牌战略中迷失方向,要么偏离服装主赛道。
80后记忆中的美特斯邦威、以纯、佐丹奴、七匹狼等老品牌纷纷陨落。
是的,美特斯邦威,这个有着纯正外国名称的品牌,其实是一家国产品牌。
佐丹奴也是一家香江品牌。
无论是高端女装,还是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品牌,都偏安一隅,很容易受到潮水变化的扰动。看似百花齐放,实际上没几个能打的。
有人问,假如洋品牌统统被封杀,国产品牌就能所向披靡吗?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我国的纺织行发展史吧!
其实,这是一场原本可以赢的战争!
事实上,我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服装制造工厂,在全球服装竞技中本应赢得一席之地。
我国现代纺织服装行业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恰逢全球纺织制造业中心迁移大潮,于是中国接棒东洋,凭借劳动力等红利,逐渐跃居全球第一纺织业大国。
此外,丰富的原材料供应来源,棉、麻、毛、丝产量大、区域集中,为我国服装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服装业形成了一条贯穿纺织原料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深度参与全球分工。
我国已形成规模化服装产业集群60余个,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五省,服装产量占比达70%以上。
但是,我国比较知名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比如说申洲国际、鲁泰纺织、健盛集团等,主要的业务是为巨头代工,并没有自己出众的大品牌。
有业内人士评论,“华厦消费领域没有品牌,只有厂牌。”
何其可悲!
我们到底输在哪里?
如果深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端倪。
我国服装市场海量多元、瞬息万变,在这片红海,企业长期获胜的诀窍不在于低成本的大规模复制,而有赖于经过时间验证的品牌故事、辨识度高的品牌调性以及充满创意的设计。
服装产业是一个上下游一体的复杂链条,环环相扣。透过表面的繁荣,从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乃至人才团队、供应链、企业治理等方方面面来考量,我国服装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主要的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硬实力方面,我国自主品牌设计研发能力弱;对市场不敏感,产销分离,导致很容易触碰高库存的暗礁;企业管理层热衷于赚快钱,不够专注。
在生产端,我国许多自主品牌服装毫无灵魂,体现在两个层面:面料粗糙,也没有设计感。
正是因为我国服装市场无比庞大,国货品牌不需要成为大牌,只要随大流抄一抄爆款,吃下市场的一小块就能活得很滋润,而原创设计师却很难生存下来。
时尚潮流不断变换,这些企业竭尽全力追随,哪里还有时间挖空心思去锤炼品牌,或者投入巨额资金,开发新产品、研发新面料?
在销售端,自主品牌大多以加盟制跑马圈地,却也因此陷入噩梦。
虽然加盟制能快速做大业绩,但无法精准预测市场未来趋势,使企业产生“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掉”的错觉,然而消费者并不买账。品牌不得不打折甩卖,却加剧自身的衰落,使企业进退两难。
一度称霸服装业的美特斯邦威就是因高库存而倒下,“库存之王”海澜之家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
服装企业最大的敌人,正是库存!
王林最开始不想做服装产业的原因也是如此。
前世的他,库房被水淹后,亏得一无所有!
因此,这一世的王林,虽然又进入了服装企业,但他却力求“零库存”的运营和管理。
要做到零库存,就必须实现精细化的库存管理,员工会以7天为单位进行数据追踪,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控制库存量。
而且,王林没有搞加盟模式,而是通过自主投资开设服装卖场的模式进行销售,从而可以有效的控制库存,但这么做的代价是高投入!
从企业治理方面来看,我国服装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经营风险较大。
大多数服装企业老板热衷于赚快钱。服装板块的上市公司并不少,但很多公司并没有大力投入研发,而是短期利益至上,品牌、渠道也相应追求短平快。
他们一旦圈了钱,就开始多元化,进军暴利行业,主业被晾在一边。但服装企业多元化成功案例极少,多赛道经营风险更大,“拆东墙补西墙”式操作很容易将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即便一些企业能抵挡住外界的诱惑,也免不了激进扩张,高库存、高租金压顶,陷入品牌老化、营收下滑的恶性循环。
其次,软实力方面,国际资本掌控着我国时尚市场的话语权。
现代服饰本就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国内服饰发展历史较短,尚不足以支撑百年大牌。
在品牌力塑造上,国内自主品牌大都聚焦大众市场,甚至三四线市场,品牌形象塑造缺乏长远规划,多为粗放式经营,与国际大品牌差距很大。
更重要的是,我国自主品牌的弱势地位,源自强势文化的“入侵”。
我国本土的主流时尚舆论一直控制在西方资本手里。
早在1979年,皮尔·卡丹来到我国,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场秀。
他直接把法国人的审美植入华人脑海里,后者当时在生活享受和美感追求上还是一张白纸。
1988年,法国elle杂志中文版《时装之苑》成功创刊,成为最早进入我国的时尚杂志。
90年代末,大部分奢侈品牌已经进入我国,自此开始,我国女性审美已完全西化。
在这之后,我国的时尚舆论就被海外媒体紧紧控制着,而这些海外媒体与海外快时尚公司总部合作密切,导致我国服装品牌和本土杂志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值得欣慰的是,王林来了!
王林重生到了1988年这个最重要的年份!
这是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转折点!
王林创建了秀之林这个自主品牌!
国产品牌崛起,成为了一种可能!
从王林立志进入纺织行业以来,他就在下一盘大棋。
创立自主品牌,建设自有销售渠道,收购申纺集团,成立自己的模特队,创立爱秀时装周,研发新材料……
一步一个脚步,王林已经成为国内纺织行业的龙头老大。
但是,爱秀集团离国际纺织巨头的距离还差得很远!
王林要能过爱秀集团的宣传,树立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提高海外市场接纳度,促使国产品牌奋起直追,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出海机遇。
王林坚持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多元文化融合中持续创新,致力于构建基于中华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文化价值体系,打造服装强国建设最为根本性的时尚力量。
这一切,离不开时装周的口碑。
只要爱秀时装周能成功,那就能引领国内时尚的潮流,让大家的审美,回归到中华元素上来。
这是一场真正的时尚审美的大战。
要改变国人购买服装的习惯,就要从根本上扭转他们的西式审美。
谁能定义服装之美,谁能定义时尚之美,谁就能制定这个行业的规则,谁就能彻底的占据这个行业!
王林的用心,又有几个人猜得透?
这盘大棋,又有几个人能陪着王林来下?
王林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他要凭借一己之力,将我国的服装产业,带上世界服装产业巨头之位!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王林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来打造一个东方的时装周。
时装周的收效,是循序渐进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为什么我们觉得巴黎是时尚之都?大多数人的观念,都是来自巴黎时装周的宣传,来自那些时尚杂志、视频的洗脑。
下一步,王林也将成立属于自己的时尚杂志品牌,这也是为了宣传爱秀时尚、宣传中华时尚。
王林率领的爱秀集团,能不能成功?能不能乘风破浪,成为中华服装在世界的代言?
他自己也没有底。
王林一个深呼吸,告诉自己: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