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王林卖裤子(1 / 2)
华亭服装市场火灾原因查明了,是因为附近一户居民违规使用电炉子,导致失火,祸及十几家居民和商户。
李文秀所租的仓库,不幸就在其中。
这场大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万元。
让人痛恨又心酸无奈的是,违规使用电炉子的是个独居的孤寡老人,无儿无女,无亲无故,他不幸在本场火灾中被烧身亡,他也是本场火灾中唯一伤亡的人员。
遭受火灾的商户,商量之后,向市场管理方发起赔偿申诉。
市场管理方以为己方并无过错,在管理上也不存在漏洞,因为孤寡老人所住的房子,位于街道的另一面,不属于市场管理范围。
这场官司,终究是不了了之。
李文秀对赔偿,本就不抱希望。
她只想尽快把服装作坊开起来,努力投入到新的赚钱生活中来。
李文秀从市场管理处回来,和王林谈到那个被烧死的老人时,心有戚戚然,说道:“听说老人被烧成了黑炭,太可怕了!”
王林唏嘘感叹道:“人老了,一切都是个难事!”
李文秀道:“所以,人还得生儿育女,家里还得人多,有人气!”
王林似笑非笑的道:“你想生孩子了?”
李文秀闹了个大花脸,话锋一转,说道:“我已经向厂里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我想尽快把服装作坊开起来。”
王林道:“只开作坊的话,花不了多少钱。服装行业,本就是入行门槛最低的一个行业,对技术、资金、管理经验,都没有太高深的要求。正因为如此,这个行业的竞争,也是最为激烈的。”
李文秀道:“我只想发展一个副业,多多少少赚点钱。竞争再激烈,有我一口饭吃就行。入行的人多,也说明这个行业有钱可赚。”
王林点了点头。
李文秀道:“小蝶家乡有很多待业的女工,想出来找工作又没有好的门路,我想去一趟她家乡,召几个女工出来,最好是懂缝纫、手脚勤快、人又老实的那种。”
王林道:“乡下的小女生,要求她们懂缝纫?你别抱太大希望,现在乡下有缝纫机的人家,只怕都不多。”
李文秀道:“城里的工人贵啊,乡里的姑娘工价便宜。五十块钱一个月就可以请到人。我再请六个人就够了,每个月的工资,也就300块钱,熟练起来的话,一个人每天可以做四件衣服或者七条裤子呢!加班加点赶制的话,那生产得更多。”
王林沉吟道:“文秀,我有个想法,咱们只做裤子,而且只做女裤。裤子的款式,相对来说简单,变化不大。有些裤子时髦又好看,一个版形,未来几十年都不会过时,我们款式也不用做太多,只做几个经典的女款,这样压货不多,生产起来快速,卖起来简单。”
李文秀道:“不做衣服?也不生产裙子了?”
王林道:“依照我的经验,裤子比衣服好做,也好卖。从小作坊的局限性和便利性来考虑,只卖女裤是最划算的。不用进太多面料,也不用复杂的工序。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卖货赚钱,而不是为了生产好看的服装。夏天可以生产五分裤或七分裤,一样可以赚钱。”
李文秀道:“那会不会太单调了?”
王林道:“生意是做不完的,我们现在开的不是大工厂,而只是小作坊,你什么都想做,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好。看到什么款式流行,你就跟风哪个款式?那到头来,你剩下的只是一堆卖不出去的存货和一堆没用的布料!一年忙到头,算一下总账,结果一分钱没赚,白给布料厂打工了。”
李文秀抿嘴笑道:“你是一家之主,我听你的。”
王林呵呵一笑。
李文秀道:“我们分到新房,这老房子是不是得退回房管所?”
王林道:“当然要退了,你还想用这里来当作坊啊?”
李文秀道:“我的确有这个想法。”
王林道:“这里不好,我们虽然开的是小作坊,但也要像个小工厂的模样,就到华亭路附近租一套民房来当作坊吧!那边已经商业化了,很多私房都拿出来出租呢!”
两人商议已定,一起出来找房子。
李文秀坐在车后座上。
两人出行时,她已经习惯坐在王林的自行车后座上了,闻着他身上淡淡的烟草味,感觉是那样的踏实和安全。
王林把后座改造了一下,做了一个布垫子,坐起来不咯屁股。
天气炎热,烈日灼人,王林蹬着车,后背很快就洇湿了一大片。
两人来到华亭路,在附近寻访出租的民房。
路边的电线杆子上,杂乱无章的贴着许多广告,有游医治病的,还有老军医济世的,有修电器的,也有租房的,而且大都是手写体的广告。
王林找到几家租房的广告,一家家的找过去看。
他们最终敲定了一家两层楼的民房,这家人到外地工作了,把房子整体拿出来出租,每个月租金只要十块钱。
王林看了看,觉得面积正好,一楼用来当作坊,二楼可以用作工人的住所。至于做饭菜,这年代,家里有单独厨房的人家很少,大多数人家,只要能支个锅的地方,都可以用来做饭菜,就在屋檐下,或者后门边都行。
谈妥之后,王林付了半年租金,签订了租房合同。
有了场地,接下来就是招人、买机器。
王林对机器熟悉,但他想带着李文秀一起,让她熟悉各个机械的购买、维修地址,以后她就可以独挡一面了。
对待机器,王林是宁可花钱买贵的,也绝不贪便宜买质量差的。因为后期修车的时间和费用,烦都能烦死人!
绷缝机、平车,四线机,这是最基本的三种车型,也是最重要的服装生产机器。
有了这三种车,简陋一点的作坊就可以开起来了。
打版、制样,全靠手工,反正样式也不多,李文秀一个人就能搞定。
面料和布料,这些王林和李文秀都懂,而申城的轻纺工业又十分发达,大多数面料都能在本市找到,甚至不用去其它厂,在申纺厂就能进到货。
至于整烫设备和埋夹机等其它设备,可以视以后需求再行添加。
机器买回来,就缺工人了。
王林的意思,还是先在城里招工,如果能招到熟练工人那自然最好,实在招不到合适的,再去乡下找人来也不迟。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百万知青返城,很多人都没有分配到工作,造成了大量的待业青年,其中一部分人成了个体户,更多的人无业。
因此,在城市里招工,也没有想象中难,王林他们的招工启事刚贴出去,咨询电话就打过来了。
王林和李文秀约谈面试了一批求职者,从中挑选了几个有过缝纫经验的年轻女子。
城里的女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她们在城里有家,可以回家休息。
她们的要求就是工资要高一些。
最终,王林以70元每个月的工资,请到了六个女工,她们都有家,可以回家睡觉,不用占用作坊的二楼,另外,她们可以回家吃饭,但需要每天补贴她们五毛钱的食堂补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