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8 秦始皇到底有多牛逼?(2 / 2)

加入书签

谷笴  这般苦思冥想,冥思苦想之后,嬴政终于是为自己想出了一个霸气而又尊贵的名号。

皇帝!

正所谓德高三皇,功盖五帝,秦始皇直接将历史上三皇五帝这样的大圣先贤一结合,创造性的为自己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而且作为大秦帝国的第一任老板,也是这天下的第一个主人,秦始皇在皇帝前面还加了一个字——始。

即第一,开始的意思。

因此,始皇帝的名号直接诞生,这档次瞬间就上去了。

搞定了自己的名号之后,秦始皇又开始琢磨起了服装。

这一次,秦始皇很大胆的以黑色,作为尊色。

天下以黑为尊,一袭黑袍,配合金龙,在历朝历代之中,算得上是独一无二。

毕竟其他皇帝,都喜欢黄颜色。

而且,作为皇帝,秦始皇还将“朕”这个自称,变成了自己的私人专用。

以后,只有皇帝才能够自称“朕”。

而在此之前,“朕”不过是一个比较正式的自称而已,和“吾”其实区别不大。

像屈原在离骚之中,就经常性的自称为“朕”

什么“朕皇考曰伯庸”之类的,并不少见。

但在始皇帝之后,“朕”这个称呼,具备了新的属性,那就是皇帝专属,其他人不得使用。

这样的观念,即便是到了现在,那也是根深蒂固。

要是电视剧中这样子演:

“一群狗奴才,竟敢忤逆于俺!”

“皇上明鉴,朕不敢,朕不敢啊!”

这样是不是明显味不对了?

这样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心中的旧有观念。

嬴政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时代,已经发生改变。

过往的七国天下,王道旧制,已经是过眼云烟了。

现在天底下,皇帝就是最重要最尊贵的人。

当然,如果只是这般起一些尊贵的名号,用一些独特的规矩,秦始皇也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他的梦想,非常远大,远大到世人惊悚,远大到天下畏惧。

他想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创新,创新依旧是从旧有制度之中推陈出新而已,底子未必能发生改变,秦始皇要做的,是比创新更进一步的颠覆。

没错,他就是要颠覆这个天下!

首当其冲的,就是地方制度。

在以前,地方上实行的是分封制,通过分封,将子嗣和有功的大臣派往各地,而后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这套制度实行了几百年了,有着深厚的基础,稳定的套路,是不少秦国大臣们的首选。

但秦始皇并不是这么想的。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郡县制未必就有什么大不了的。

一般中央集权制国家,都会采取以中央管控地方的制度,在如今,以中央统一地方的制度,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深入人心的。

但是在当时,人们并不会这样想。

或许说并不理解。

毕竟现成的制度就摆在那里了,周朝分封制用了八百年,已经是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

只要把几个儿子往地方上一放,然后大家各管各的,一片祥和。

虽然过的个一百来年,大家就都不认识了。

宗亲血缘这东西,时间一长,其带来的强力纽带就会土崩瓦解,每个诸侯国都有着各自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武力,因为利益产生的家族内斗,那也只是时间问题。

周朝分封制想的也挺好,但最后不还是大家互相攻伐,人脑子都打成了狗脑子,足足打了五百多年。

八百年天下,打了五百年,实在不是什么成功的制度。

因此,分封制虽说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但是郡县制,却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当时,有不少学派还是蛮赞同分封制的。

比如说儒家。

开派祖师爷孔子的思想,就是要恢复周礼,也就是回到分封制的时代。

圣人尚且如此,徒子徒孙们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而且当时朝堂上,儒家子弟并不少,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换做是一般的皇帝,可能就直接选择了分封制度了。

但是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他要的不是继承,而是创新,以及颠覆!

如果说始皇帝一统天下,存在着某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说六国博弈的失败,秦国代代贤明之类的外在因素的话,那么,郡县制的推行,则将统一的持续,成为了一种必然。

郡县制将天底下所有土地,全部划归到了中央的管理之下,从此再也没有什么国与国之分,天下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大秦!

周朝创立下来的分封制,导致了各地的百姓,拥有着不同的君主,以至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俗习惯,完全不同的货币体系,以及差异很大的文字内容。

而始皇帝所推行的郡县制,直接改变了这一点,从此天底下所有的百姓,只需要信奉一个国家,那就是大秦,也只需要知道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皇帝。

这种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后世历朝历代,不论时间怎么变化,不论坐上那个位置的人是谁,一切制度,都是在秦始皇所制定的框架里修修改改,即便朝代更替,分分合合,但是打过来打过去,这片土地,也依旧是中华。

这也就是秦始皇的厉害之处。

他的厉害点,不在于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在于将统一的观念,带给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从此,华夏不再是一盘散沙,中华成为了一个具备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

如果要对比的话,自然要拉出西方同时代的人来进行一波横向比较!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