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章 99.短调民歌(1 / 2)

加入书签

法会临近,老街逐渐热闹起来。

不少提前取得审批手续的小摊贩们早早将小推车和待售货品推到寺前广场,占据他们认为有利的位置。

街上先前关着门的商铺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一夜之间全都开了门,那些平时在村里生活或是在外务工的业主租户无所事事的出现在自家门口,互相打招呼调侃着。

就连巴图夫妇两个都把自家店铺简单收拾了一下,在门口摆上奶豆腐、奶酪等奶制品,纯为凑个热闹。

除了商贩以外,为法会回来的还有不少说唱艺人,他们大都来自民间,后来被市民俗音乐艺术团收纳。虽然都有正式的工作,但是多年的传统始终不丢,每逢有大型集会都会回来凑个热闹。

这一次法会的汇演他们也有演出节目,但上台演出总是没有街头那般随意自在,所以他们就提前回来几天,身背四胡,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或在广场台阶上,或在相熟的商户门口搭上两把椅子,就地演奏起短调民歌。

根据史料记载,玉簪村是短调民歌的发祥地,中国东部各蒙古族地区的许多短调民歌都发祥于此。在很多民歌的歌词中,均唱到了青城地区的人物、山河、经济、宗教、风俗等,是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短调民歌经过一代代艺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具有完美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题材、体裁上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艺术性。既保留了蒙古族固有的高阔、辽远、粗犷、豪放的风俗,又有了质朴、欢快、节奏鲜明的农耕色彩,同时又吸收、借鉴了清醇、肃穆、庄重的宗教韵味。

而且这些艺人具有相当高超的创作水平,可以随时把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编成新的短调民歌进行演唱。他们创作的歌词常运用“比兴、对仗、夸张”等手法,词浅意深,回味无穷。又因曲调平和流畅,节奏平稳均匀,节拍鲜明整齐,旋律感人心弦,极容易被大众所接纳和喜爱。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这些民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

于是老街上出现了相当有趣的场面,一面是蓬勃发展的网络主播们举着各自的现代化设备寻找话题,另一面是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老一辈说唱艺人。

他们各自带着新鲜和好奇,互相审视、彼此试探。

他们又有着高度相似的敏感性,譬如来了不到半天,就都捕捉到了这次法会前最具话题度的事件——老街小饭馆。

可是他们也闹不清话题当中究竟是哪家饭馆,于是不约而同的奔向街上最大的一家饭馆——李丰家的王府菜馆。

可一行人在路过另一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院时,却被一阵要命的香气给吸引了。

李牧遥正在院里熬汤。

姥爷在世的时候,饭馆儿常年吊着一荤一素两锅高汤,平时用来给菜品提鲜,忙碌的时候还能拿来应急。

李牧遥也熬了两锅汤,因为前来参加法会的游客不乏吃素的信众,他不想在荤素这个问题上将客人拒之门外,所以他这次准备的菜品也是两手准备,甚至灶具都摆放得泾渭分明,荤素有别。

他这会儿熬的是素高汤,所用材料简单至极,可是在小火的慢慢烹煮之下,浓浓的香气扑腾出锅盖,扩散开来。

一时间,明明是满载人间烟火的小院,却像仙境般雾气腾腾香云缭绕。

最要命的是,雾气腾腾中还走出了一个谪仙般的男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