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5章 三易回河(2 / 2)

加入书签

郭俊楠抬眼看着舆图道,“平原的地利没有天然的屏障,所以在这里定都沦陷的非常快。”

姚长生点点头继续道,“在关中失势之后,洛阳也就是失去了中转的地位,更成了一个空架子,而且还要面对西边的军事压力。”指挥棒在舆图上划了西北一线,“这种情况下,五代的中心自然而然的到了汴梁城。”回过身总结道,“从关洛双心到汴梁城,可以看出这天下地利经济方面大变迁非常的明显。”紧接着又道,“直观的表明冀州和江淮在经济上已经不在接受关洛中原这个中央了。”顿了一下又道,“有一个数字更直观,那就是冀州在安史之乱之前,赋税几乎占到全国的一半。”

“嘶……”在场的人全都倒抽一口冷气。

徐文栋吞咽了下口水道,“难怪安史之乱在冀州发生。”

“现在汴梁也凉了,大运河,直接变成了京杭运河了。”李道通黑眸看向他们直言不讳地说道。

“嗯!现在的漕运是直线了。与曾经围绕着关洛衰落相应的是,漕运沿线城郭的兴起。”姚长生点点头道,“经过南北朝时期,冀州抬头,和人口迁徙,让江南富庶了起来,鱼米之乡,天下粮仓,关洛的衰落已经是势不可挡。早已经没有秦汉时的富庶了。”

“嗯嗯!是这个道理。”林观邦忙不迭地点头。

“漕运沿线开始主导天下赋税,百万漕工衣食父所系。”姚长生目光扫过他们继续道,“北宋时期由于水运仍然以汴梁为中心,冀州的经济自安史之乱后,遭受了灭顶的打击,加上黄河在五代以后疯狂的泛滥。冀州的中心彻底转移到了燕京城附近及北部地区。这里渐渐的发展了起来。”

“姚副都督说起中原的衰落,我就想起了三易回河,直接把三个国家给灭国了。”林观邦忽然开口道。

“林先生指的是黄河改道,泛滥。”郭俊楠眉峰轻挑看着他说道。

“对!”林观邦点了点头。

“什么意思?给咱解解惑啊!”唐秉忠眼巴巴地瞅着他们说道。

“主上这个能说吗?打下中原也是咱们要面临的问题。”林观邦站起来双手抱拳道。

“能说是能说,只不过咱们现在该吃饭了。”楚九指指窗外阳光道,又看看沙漏道,“正午了。”目光一一扫过他们道,“都留下来,我让夫人准备了饭菜了。”站起来道,“走咱们移到偏厅。”

饭菜都是大家爱吃且实惠量大,管饱!实在人。

饭后又回到书房,林观邦坐在椅子上挺直脊背看着他们说道,“说到三易回河……”他回身看着舆图上的黄河道,“三次强行把黄河改道,东流入海。这就不得不佩服宋朝皇帝的勇气了,敢与天争,强迫黄河改变水流走向。”

“改道难道不对吗?这大禹治水不是彪炳史册的吗?被后人所称颂。”唐秉忠不解地看着他说道。

“不一样,他这是强行改道,不是因势利导。”林观邦看着他简单地解释道,紧接着又道,“治黄必须实地的勘察,黄河沿线仔细的查看与记录,还需要水文资料,需要做很多大量的准备工作的。不是头脑一热就决定的。”

姚长生闻言眼睛一亮,诧异地看着林观邦。

“朝廷那么多人不至于那么傻吧!难道没有做足准备,就那么撸着袖子干了。”唐秉忠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

“做没做准备,咱不知道了,但是从结果来看,就是那么傻和愚蠢。”林观邦黑眸看着他说道。

“那他怎么做的?”唐秉忠好奇地看着他问道。

“在金和北宋杠上之前,先是辽不停的找宋的麻烦,两国常年爆发战争,但是却一直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很大原因就是北宋有黄河天险存在,有效的阻挡了辽军大兵南下。但是天公不作美,黄河有时候性子来了就想着要换条道入海,水道逐渐北移。在懂行的人看来,这是因为黄河泥沙堆积导致原来河床抬高的正常现象。但是北宋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如果黄河继续向北改道就会流入到辽国境内,那是辽国水师就会顺着河流南下直入中原腹地,汴梁城就岌岌可危了。”林观邦没好气地说道,“于是从宋仁宗时期就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工程,第一次改道计划把黄河改道六塔河东流,当时欧阳修看到这个计划后立刻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如果照这个计划实施,那么黄河必然泛滥,而齐、博、德、棣、滨五州之地的人畜都将沦为鱼鳖之食,于是就劝阻仁宗放弃,但是宋朝已经把这项工程当作了头等大事来办了,岂能轻易放弃。于是艰难的完成这项大作,实现了黄河入六塔河东流,接着作死报应就来了,六塔河是一条小河不能容纳黄河之水,没多久就决堤,洪水所到之处良田被冲成了白地,包括军事重镇定州路也在其中,而且此次黄河决堤也大量缩减了兵额,导致兵力不足。”

林观邦都没了脾气了,“作死还不够,继任皇帝却一点也不吸取教训,他在王安石的怂恿下继续开展回河工程。因为黄河之前流过的河道河沙过多,这一次连工程都没完成,就引发的黄河决堤,黄河直接夺淮入海,殃及到了淮河流域地区,导致这里的良田毁坏三十万顷相当于北宋农田的十五分之一,大量百姓丧生。当时苏轼恰好在徐州差点也喂了鱼鳖,之后骂主张回河的人说: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横费之财,犹可力补,而既死之民,不可复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