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雨欲来(2 / 2)
卢飞暗惊,随意的一个恭维竟真的牵个大牛出来,不知后面还有多少龙和虎呢。
强仔拍怕卢飞的肩:“兄弟,你的店子我去过,说实话,你的价格卖得有点儿便宜呀。眼下这行情,手机还没流通,定价上都有种默契,还没乱。这么好赚,不赚白不赚,没必要卖那么便宜的嘛。等每个人都买得起手机的时候,利润就低了,这玩意儿带售后的,麻烦,到那时候,就不好玩了。”
每一句话,卢飞都觉得那么在理。能开3家店,自然是老江湖。卢飞无可辩驳,冲强仔直点头。强仔又继续发表讲话:“我开业后,定价肯定比你高。一是我这个人做生意从不扰乱市场;二是我的店大,装修又豪华,卖贵点儿客人能接受,形象嘛,还是很重要的。”
卢飞听得心里酸溜溜的,但也承认强仔说得对。他不知说什么好,似乎他无须说什么,只把强仔的话消化即可,好比小学生听了老师的谆谆教诲,提出疑问是不必的,反驳就更不用想。
卢飞只补了卖掉的两台,仔细试了机后,准备离开。他瞥一眼强仔,强仔面前已堆了五六部。看来他会进不少货。强仔看卢飞准备离开的样子,不失礼貌地打了个招呼:“有时间过去坐坐,开业前期,我基本上都在。”
“好的,谢谢。”卢飞应着,对强仔留了个好印象。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就是不一样,生意人的格局还是大些,搁在老家那穷地方,同行真的是冤家。今天这局面,搁老家,是不大可能有会话的。
这晚,卢飞提前关了店门,和杨倩去商业街考察。
石江镇的主街是个长长的一字型。商业街在镇东,附近有个宝达鞋厂,4万多人,带旺了周边的一系列商铺。镇西有20多个工厂,距离镇中心有3里地的样子。卢飞接手的这个店子,位置正处在石江镇的西部边缘地带,按说是个偏位置。
曾一建说,当初选址是考虑到西部有20多个工厂,工人到镇上来,这里是必经之路,况且,后面是个本地人开的小酒店,周边都是本地居民,卖个配件什么的很容易。
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商业街没位置,别无选择。
卢飞和杨倩手牵手,带着散步的心情溜达到了商业街。此时是晚上九点半。因为宝达鞋厂是3班倒,商业街夜里一两点依然灯火通明。吃宵夜的,看录像夜场的,总是有人。
九点半,正是人声鼎沸之时。商铺一家家膀子挨着膀子,卖鞋的卖衣服的卖日用品的卖光碟的……每家的货都堆满门口,排满屋里的货架,店主们吆喝着奔忙着,看起来生意都是那么好。
就连两家书店都围满了人。书可租可看,基本上是武侠、言情、商业和文学四大类。书都是盗版,厚厚的文学名著一般15元上下,有些冷门的好书,3元5元一本,卢飞也淘过一些。
小吃店聚在一起。卢飞很喜欢小吃店的氛围,小吃店的厨房大多是半露天的,就在门口。看炒菜师傅把炒锅掂起老高,河粉或者米粉,京剧武生似的在锅里翻着跟斗,长长的火苗吐着热乎乎的红舌头,把炒锅舔一口,再舔一口,几口一舔,只见师傅手腕一翻,听得当当几声,是炒勺在炒锅里往下扒拉他的作品——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小炒成功了。
食客多是工厂工人,也不讲究。简易折叠小方桌一摆,几个塑料小胶凳一围,几瓶冰镇啤酒一开,几个兄弟就喝上了。山不在高,有龙则灵;菜不在多,有酒就行。卢飞喜欢这浓浓的烟火气,每次去商业街,他都要从小吃店门口走一趟,似乎那里的烟火能充实他的生命。
卢飞和杨倩找到了那两家店,竟然相隔只有50米,卷闸门拉上了,里面有声响,估计在装修尾子活。高高的灯箱已经竖在墙上,几乎把天空都映亮了。一个是华宇通讯,一个是中天通讯。卢飞想着自己的灯箱又小又暗,不禁自惭形秽。
两家店都是3个门面,卢飞根据隔壁房间12米的深度,估算出这两家的营业面积都在80多平米,是自己小店的4倍。这可是强敌,卢飞的心悬了起来。
两家店的横幅已提前挂了出来,写着后天开业。
卢飞无心再逛,巴不得时间一下子跨过两天,看看这两家店的开业盛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