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2 / 2)
雁横秋胡乱大骂道。
陆羽听得心烦,边走边说:“咬你的是无毒蛇,但你能不能活过今晚我就不知道了,毕竟龙场的野兽喜夜间出没,你的声音可以再大点,最好都引过来。”
此言一出,身后果然没了声音。
陆羽虽然答应会救雁横秋,但也没说何时会救,更何况方才陆羽仔细打量一番。
其实伤口虽然可怖,但并没有多大毒性,撑得过今晚便好了,若是撑不过,就不好说了。
“砰”的一声响了起来。
陆羽丢过去一个灰色布包,里头正是一些缓解蛇毒的草药,自然不是陆羽制作的,乃是寨子里头的老苗民。
那些苗民大多打猎,耕种。
田地里,山林里,多多少少会碰到蛊毒瘴疠,蛇魅魍魉。因此也在自然中摸索出来一番经验,这个小布包便是缓解鼠蛇叮咬的良物。
“敷在你的伤口。”
陆羽停下脚步,回头说了句。
此番操作,陆羽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也勉强算是以德报怨了,虽然并非其原意。
…
却说站在溶洞口的王守仁正打算回头,继续精心打磨自己那口石棺材。
却听到一声呼喊从上方的山口传来,原来陆羽沿着溶洞的小路下来,虽然危险,但能节省不少时间。
“陆小友,你小心点。”
王守仁见陆羽猛地从两枚巨石之间跳跃而下,丝毫没有迟疑。
虽然动作潇洒,但却不符合读书人的模样,不过王守仁不是迂腐之人,自然不在乎这些小细节。
倒是对陆羽某些关于“心学”的观点,颇有疑问,但每次想继续探讨,陆羽纵使遮遮掩掩,支支吾吾地不愿细说。
其实不是陆羽不愿意细说,那都是陆羽根据王守仁大结的“心学”,以及后世总结的学者研究。只不过提前说了一两句。
陆羽前世对于心学亦是深入研究过,但却不能,亦或是不愿提前告诉王守仁。
其实现代随便问一个学过高中历史的同学,王阳明心学讲的核心是什么?
绝大部分答案都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甚至想的多的一点会说“知行合一”就是思想要和行为统一,做个正人君子。
对吗,对的。
但不完全对。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注定是和成为圣贤无缘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说,因为我们只在第一层。
心学最早可以追溯孟子身上,但集大成者却是王守仁。
历代研究心学的大家不计其数。
北宋有程颢,南宋有陆九渊,明有陈献章,湛若水等人。
但其中的思想核心却是有着差异,甚至不是一星半点的差异。
陈献章倡导的核心是涵养心性、静养“端倪”。这就和两宋以来的理学核心大为不同。
说到这里其实就让人疑惑了?
程颢或者说二程不是理学吗?怎么又和心学纠缠一块了?
如果要细细说起来自然是要著书一本,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心学和理学是密不可分的,既有区别也有重合之处。
甚至可以说陆王心学就是从程朱理学变化而来的。因此程颢某种意义上就是心学的启蒙者。
但程朱理学本质上是客观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的本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如此一想,要是陆羽提前说了,那“龙场悟道”还会有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小故事。
《传习录》中记载:“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段故事其实有着不同的版本,但结果都是大致一样,王守仁都做出了坦然而且严谨的回答。
朋友是戏谑而言,但王守仁却认真严谨地回答,可见先生治学严谨,为人厚道。
这样的王守仁,谁又不爱呢?
此段对话什么意思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王守仁和朋友出去踏青游玩,朋友指着山上的野花问,你不是说心外无物吗?
但山里的这株花树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何关系?
难道我来看它时,它就开了,我要不看它,它就不开了吗?
王守仁的意思是你不看这朵花时,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这里的“寂”不是“不在”,而是“在”,只是“不动了”;你来看它,“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是一头雾水,什么花,什么心,什么花开不开,心动不动的。
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王守仁先生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所有存在在心里的,必然是会影响物质世界的。
这正是心学的关键所在,不是这个世界如何影响我,而是我的心如何改变自己的心境。
所以每次陆羽都不想和王守仁讨论心学,着实是熬费脑细胞。
更别说自己还知道王守仁如何集心学大成,更不敢提前泄露,生怕影响了这位圣贤的蜕变修身。
其实陆羽还隐藏着自己的小心思。据说龙场悟道之夜是天生异像。
陆羽心里头倒想见识一番,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异像。
…
王守仁和陆羽两人席地而坐,边上摆着空空的酒壶。
两人亦是望着满天繁星,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均是默默无言。
王守仁忽然开口道:“陆羽,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听到这句话,陆羽心里笑了笑。
片刻之后开口道:“先生先说说您的理想?”
后者微微一愣,还从来没有学生问自己理想呢,虽然陆羽还不算是,但的确两人已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王守仁思绪似乎回到十四岁那年,当教书先生问起来他的理想是什么。那一年他回答的是“成为圣贤。”
的确如此,但后面还有,只不过来不及多说,王守仁就被老爹王华一顿教育,你小子,真的狂。
想当年,你爹我考上状元都没你这么狂,你小子咋不上天?
哼,你要是成不了圣贤就不是我儿子!
…
王守仁微微一笑道:“为圣济世安民,传习授学。”
陆羽对这样的回答不太意外,这的确很阳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