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8章 摩登迦女(1 / 2)

加入书签

众人停止打斗,一起抬起头来,只见两名僧人安静地站在空中。

其中一人手持金钵,相貌俊美、庄严,另一个斯文白净。

二人正是佛祖身旁的两名弟子:阿难和迦叶。

“阿弥陀佛,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位施主何故要赶尽杀绝?”

手持金钵的阿难说道。

“哼!”金鳞冷哼道:“你可知道你救走的是什么?”

“是什么并不重要,即便是魔,有又何妨?”

阿难道。

显然他知道他在做什么。

“先前有数百名黄天宗弟子死在镜魔手中的。

如果放虎归山,必成大患,天下苍生将会惨遭屠戮。”

金鳞朗声道。

“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既然已经牺牲了数百条生命,施主又何必再造杀孽?”

阿难道。

金鳞一听,冷笑一声道:“这种蛮不讲理,毫无逻辑的话,偏偏要以圣贤、真理的口吻说出来。

当真可笑!”

“阿弥陀佛!”

阿难双掌合十,说道:“阿难临行之前,释尊曾经说过: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

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

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

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

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

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

……

所以,阿难此行意在度化东土众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们大唐不敬日、月、星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尊佛教,肆意杀生,恶贯满盈,理应下地狱。

言外之意就是他们印度人遵守理法,不欺不诈,善行义举,死后全都上了天堂。

“哈哈!”

金鳞大笑道:“大唐不敬三光(日、月、星辰)?

真是可笑!

你听好了,何为三光!

日:道教称为太阳帝君;

他上管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天曹、注禄寿之司,以万灵天官诣日宫,检校世人罪福,进呈天帝,谓之阳宫生籍。

月:道教称为太阴元君,又叫月中帝君,执掌仙官、神吏万众,管辖五岳、四渎、五湖、四海,甚至包括酆都冥界,校定世人生死罪福。

星:道教更是有着数量庞大的神祇,斗姆元君为众星之母,紫微大帝、天皇大帝以及北斗七星君总领众多星君。

此外还有二十八宿,九曜星君等。

而且,道教对三光有诸多的禁忌。

《太上感应篇》指出:不得辄指三光,久视日月,不得裸露于三光,不得呵骂于日月;

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这些行为是对神明的一种亵渎。

释尊妄议东土,说大唐不敬三光,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你……你……你!”

阿难的声音变得颤抖起来,他从来没有听到有人反驳释尊。

关键是他自己都觉得金鳞所说,似乎很有道理。

难道师尊所言有虚!

金鳞的嘴角划起一道弧度,继续说道:“释尊说东土大唐不仁不义?

我想知道什么时候西方居然拥有了指责东方仁义道德的资格?

今日,我便给你普及一下我大华夏的仁义道德。

华夏大地自古便有百家争鸣,素有“诸子百家”之称,实则有上千家之多。

但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可归纳为12家学派。

依次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身修养。

道家:

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

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

黄老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休养生息。

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阴阳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

纵横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天下。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农家: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说家: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兵家:是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

医家:济世救人,救死扶伤。

……

诸子百家自成体系,精通一家,便可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

哪一门学问不比你佛教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博大精深?

岂是你西方佛教一句:我佛慈悲可以比拟的?

东土大唐还没有沦落到需要西方阿三指摘仁义道德的地步!”

话毕!

炎老、黄风甚至于应雄等人纷纷点头。

素女心中更是暗赞:“博元天尊果然名不虚传!”

“金师兄,说的好!”

应祖儿带头喝彩道。

金鳞点点头,继续说道:“说道不忠不孝。

我华夏大地乃是礼仪之邦,忠、孝两全是炎黄子孙毕生的追求。

为了遵守忠、孝之仪,更是诞生了诸多礼仪。

譬如:跪拜礼、揖让礼、虚左礼、土揖、稽首(qǐshǒu)、百拜。

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

华夏素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

冠婚之事为喜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