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5章 初见金钏儿(2 / 2)

加入书签

彩霞吓唬宝玉:“再闹,我就嚷了。”看宝玉在王夫人屋里胆子有多大,若非王夫人不爱管,宝玉哪有这么大胆子。

其次金簪子暗喻宝钗也是有前例的,宝玉见十二钗图谶时,比喻宝钗的就是一股金簪。

金钏本是王夫人的贴身丫头,但是不了解王夫人的性情,触了霉头,还苦苦哀求。

王夫人正气急败坏,哪里肯听,书里又用了春秋字法:“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

金钏死后,宝钗毫不介意,回去取衣服,宝钗真是个宽心大度的人。

顺着这些思路琢磨下来,金钏跳井原因其实有四:

其一,是受封建思想的严重影响,认为只有攀龙附凤才能出人头地,她被王夫人赶出去,要给她配小子。而一旦失去贾家这座靠山,接受不了那残酷的事实,只能去行求解脱。

其二,迫于家庭和外界舆论的压力。

其三,为了对命运的抗争,只有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来发泄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第四,金钏调戏宝玉吃嘴上的胭脂,王夫人房里调情,金钏死后宝玉的表现,二者不见得有多清白。

王夫人斥责金钏儿,贾宝玉在一旁却没有一句辩白,摊上这样一个人间渣滓,也是够不幸了……

这姑娘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装糊涂,是个直性子。

“你这今日可是闲着无事,在廊下玩闹?”贾蓉问了一句。

“回小蓉大爷的话,今日不是婢子轮值,才得空玩耍呢。”金钏儿知道贾蓉如今在府里是一杆大旗,眼见贾蓉忽然来跟自己攀谈,心里也就起了些别样的心思。

虽说是在王夫人跟前“当差”的,但是王夫人有多难伺候她又不是不知道,这里面水很深,她把握不住。

听说蓉大爷宅子里大小丫鬟每月开的月钱都有三十两(约合186000元)呢,正好她还有个妹妹也在府里做事,不如……

谁不想找个更有钱途对自己更有利的主子爷来当靠山呢?万一将来让贾蓉看中了,收进房里当了屋里人……那可不比当个大丫头要强多了?

这可是每个大丫头的终极梦想啊,金钏儿不谙世事是确有其事,可不代表她没有功利心,跟着贾蓉,多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当年贾蓉连“偷玉”的良儿都能给昭雪,阖府上下的丫头都听说了这件事,大家都夸赞贾蓉是个有心的,对丫头们很照顾……如今见了贾蓉丰神俊朗,一看就是很有气魄的雄伟男儿,这少女心就有点蠢蠢欲动了。

毕竟平日里可是很少能接触到这些主子的嘞,何况还是长得这么帅的主子,小蓉大爷是个会疼人的,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这一刻,金钏儿在心里承认,她有点春心荡漾了……

“之前听林之孝家的说你在府里还有个妹妹,叫玉钏儿的……我也偶然见过一两回,挺可爱的一个小姑娘,现下在干什么?”贾蓉问道。

“我妹妹也在二太太跟前听话呢,不知大爷忽然问起这个作甚?”

贾蓉表情有点尴尬,总不能当着面跟金钏儿说,你快要凉了,过段时间就要跳井了罢?

“是这样……我宅子里还缺几个管购置的丫头,我瞧着你们姊妹俩挺合适的,若是二太太方便,我现下就去跟她说。”

听了这话,金钏儿不禁表情一亮,天底下竟还有这样的好事?这人一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来了,太贴心了罢?听贾蓉的口风,这是要把她和妹妹一起带到明月庄里啊。

玉钏儿与姐姐金钏儿同为王夫人房中的丫头,她与姐姐之间感情很深,但是金钏儿跳井之后,金钏儿每月的月钱就挪移到了玉钏儿身上,当时玉钏儿心里恨极了贾宝玉,可巧当时贾宝玉因为这个事情挨了一顿毒打,然后才有了后头喂莲子羹的桥段。

这俩姊妹在书中篇幅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地道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下人之间的一种生存状态,即使亲如姐妹一样可能天人永隔……何况金钏儿跳井时还很年轻。

贾蓉虽然不是圣人,但既然碰上了,这样的悲剧还是少一些为好。

他救不了所有人,但是救几个小丫头脱离苦海是没问题的。

“大爷若是便宜,过几日可与太太提一提,这几日太太忙着抄录佛经,不得空。”金钏儿很巧妙地回答道。

“也好……这二十两银子你们姊妹俩分了罢,过几日我再来找太太详谈。”贾蓉拿着银子塞给金钏儿,大踏步地离开了,如今他最不缺的就是钱和时间了,那么能用钱摆平的事情,都不算大事。

“小蓉大爷出手可真是大方啊……”金钏儿瞧着贾蓉离去的背影,握着手里沉甸甸的银两,不由得出了一会儿子神,这才把银两收了起来,既然贾蓉愿意给,她岂有不愿意收的道理?

不过短短两日,王夫人的回复就下来了,贾蓉想要,自然是要给的,毕竟如今是府里头最大的“狠人”,为了两个丫头把贾蓉搞得罪了,实在是不值当,不若卖个人情,兴许还能让姊妹俩过去当眼线,姊妹俩临走之前,王夫人还嘱咐了一番,让她们好生盯着贾蓉,有什么事情要托人回报给她,说完了便介绍了一个小丫头跟着她们一起取到了明月庄里住下来。

王夫人的算盘打得很好,却不想第一时间那小丫头就被安排到庄外去了,待遇倒也没变,只是把她和众人隔开了,不让她与其他丫头们接触,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