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章 争命(2 / 2)

加入书签

定襄城,就是一个食物,里面堆积着大量的粮草。

这于前线十多万的大军来说,是命。

对突厥人来说,也是他们活命的办法。

现在,一个是看谁能守卫的久,等来更多的援军。一个是看能攻的快,只要攻下了,里面的粮草,就全是他们的。

天渐渐暗了下来,布满了乌云。

战争开始了。

突厥人的攻击非常猛烈。

且突厥人,早在半日前,就地伐木,制作起了云梯。

一个个人,或骨瘦如柴,或矮小精悍,不断的往上冲去,打算不计代价的攻城。

“守住!守住!都给耶耶守好了!

要是定襄城没了。皇帝可是要砍掉我们头的。”

守卫定襄城的主将,名叫李贽,字定邦。

他出生于河东李氏,亦是将门之家。

自家父亲,早些年便跟着先帝南征北战。便是李贽自己,就是在其父出战之时出生。当之父亲知道李贽出生的那一个,便赐予儿子李贽之名,且刺下了表字“定邦”,寓意为安邦定国,守卫家园。

李贽便是这么做的,从二十岁开始,便义无反顾的加入到了边关,从一个个小小的士卒做起,因为连番斩杀来犯的突厥人,一步步到百夫长,千夫长。

直到那位守卫此地二十多年的老将军年迈干不动了,李贽不顾家人劝告,执意要留守在这里。

不为了自己,便是为了这里的百姓。

因为李贽,是亲眼看到过,突厥人,包括一些流落在塞外的汉人马贼,是如何以残忍的方式,对待边关百姓的。

便是在中原歌舞升平的时候,边关的百姓在承受着痛苦。

便是在中原大乱的时候,边关的百姓同样承受着外部压力的痛苦。

李贽决定守卫好这里,给辛辛苦苦生活在这里的百姓,能减轻一份痛苦,是一份痛苦。

他要成为他们的守护神。

“李将军,城西的突厥人杀上来了!”

一名满头华发的年迈兵士,跑了过来,向正于此指挥作战的李贽道。

李贽认得他,这位老卒名叫夏成,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平日间,大家其实都喜欢叫他老夏。

老夏有一个儿子,名叫夏宁,一个长得很是老实的青年。这对父子,是为定襄本地人。就居住在定襄城西南部十几里开外的夏家村。

也就去岁这时,夏宁在一个雨夜,身为斥候的他,在探索敌情的时候,被敌军斥候发现,以一打二,杀死一个,自己身负重伤,也战亡了。

于是,老夏主动找上了门,请求入伍。

用他的话说,如果定襄城没了,那大家什么都没了。

李贽同意了。

因为大隋皇帝的连续两次北征,兵士一个个减少,便是兵卒也是招纳不到了。

于定襄城,原先的守卫便是有六千人。

但现在,人员减少不说,还都是十几岁的小子。一个个不仅力气没长成,便多是瘦弱之辈。

如当下,拿起石头扔下城,都显得有些吃力。

“孙二,跟着我去支援!”

李贽高声喊了一个人名,见十几丈外的汉子有了回声,他这才拎着自己的长刀,带着亲卫往过冲。

走到一半,发现老夏跟在身边,李贽沉着脸,吼了起来:“去去去,别碍事,帮着我指挥好那群毛都没长齐的傻小子。这边城池高一些。若是再有人上来了,你老夏以后就别想着喝酒什么的了!”

李贽嘴上是个毒蛇,但在定襄城的将士们都知道,自家主将,那是尊老爱幼的典范。

便是平常遇到危险,嘴上骂的最凶,但他本人,却是冲的最猛。

老夏又跟着走了两步,发现李贽是真的生气了,又吼了一声,他这次往后退了退。

城西的突厥人,确实很猛。

至少停留在这里,不断抵抗的隋军,被杀的节节败退。

当李贽一马当先,不顾身上的几个伤口,方将冲上来的突厥人,给逼到了角落里。

大家谁都不愿意投降,所以,最终的结局,不是杀死就是被杀死。

“堵住,给我堵住!”

李贽肝胆欲裂,一边抗击着冲上来的突厥人,一边看着那露出来的缺口。

当刚才还活生生的孙二,以命将云梯给搬下去后,缺口才暂时堵住。

但孙二却永远的死去了。

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从南到北。

突厥人的攻势,在雨水之下,终于是停了。

李贽扶着长刀,就坐在城墙上。他什么话都没说,就这么静静的感受着雨水的冰冷。

与身体外在的冰冷相比,更冷的,则是他的心。

一天过去,援军还没有到。

很明显,都是那位“英明”的皇帝陛下,将大军太过分散,以调集到了远方的原因。

加上这场大雨,虽然暂时的阻击了突厥人攻城的脚步,但同样阻止了可能到来的援军的步伐。

而突厥人如此大规模的出动,还攻到了定襄城下,大隋的斥候,也应该把消息送走了。

便是不知道,突厥人如此大张旗鼓,会不会还有其他什么后手?

平静过后,李贽有些心烦意乱。

是谁造成了今天这一切?

谁又能拯救者一切?

皇帝吗?

两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或者只有皇帝,这位掌握边关十多万大军的皇帝。但他,又是局势恶化的始作俑者。

李贽的心绪越加烦躁起来,伴随而来的,则是深深的无力感。

他有些累了。

雨停了。

突厥人似乎不知道疲惫一样,又开始了。

定襄城内的隋军们,只好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应战。

大家心底同时泛起了一个想法,一定要守住。

为城里的百姓,为了襄阳城另一侧的百姓,更是为了自己。

要去争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