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有来有往(2 / 2)
“王同志,哪儿来的鸡蛋?这么多,严老他们回来?”方国忠在揉面,一边揉还不忘看看王大丫的动静。
方国忠一问,顾令国、冯正、龚招娣都看向王大丫。
王大丫摇头,“严老和严先生还没回来,这些鸡蛋是村里的干部们送的;说是感谢咱们夫人送他们的肉,都不等我拒绝就走了,想着这些鸡蛋不是很多,没追过去还给人家。追上去还给人家也不合适,要是真这么做了,人家还以为咱们看不起他们呢。”
“是不能这样。”顾令国点头赞同。
人情往来有一个度,这个界限把握住才算是与人为善的交往;否则,再多的善意都会被人误解。
“下一次给他们回一份礼就是了。”顾令国想的比较多,他的脑神经比方国忠转的快,跟着钟同志身边这么久了,以前忽略的人情世故也得重新捡起来。
方国忠比较直接,道:“送了他们那么多肉,收点鸡蛋,还回什么礼呀;肉不比鸡蛋矜贵?在乡下很多人半年都吃不到一次肉的。”
“人家吃不吃得到是人家的事,那些狼肉本就是为了拉拢人脉关系的,不能这么算。”
顾令国说完,王大丫和龚招娣赞同颔首,“对,该回礼还是得回礼,有来有往才好。”
3:1。
方国忠完败。
既然他们都这么说了,方国忠闭了嘴,他对人情世故方面确实欠缺;在老家有媳妇出面,在部队里跟战友们又用不到这么多,只要做事无愧于心,基本上都能混得开。
久而久之,他就忽略了这些。
跟顾令国一样,以前用不到自然会不由自主的忽略,甚至不去重视;跟在钟毓秀身边后,他们发现,人情世故并非是在部队就用不上的东西,他们不能丢。
“等严老他们回来再商量回些什么好,太贵重的,我们敢拿出手,人家不会收;太差了,丢了严先生和钟同志的身份,得好好想想。”方国忠想的比较实在。
顾令国在这方面显然比方国忠强,“买些点心、糖给他们家送去就行,现在的点心和糖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了;但,送人也拿得出手。”不丢份,也送到人心坎上。
谁家还没几个孩子老人的?点心、糖正适合孩子老人吃。
“顾同志说的很是。”王大丫点头附和,“我觉得布料也行,不用太好的布料,棉布就差不多了;乡下多是自己做衣服,布料送给他们,随他们支应。”
八十年代出头的农村,大家将糖、点心、布料都当作珍贵的东西;以前是有钱买不到,现在是有钱买得到了,但常年收入不高,同样舍不得买衣裳、布料之类的。因此,农村普遍穿着补丁衣裳,没有补丁的大多在当家算是不错的。
等到九零年代,那时候的经济情况更好,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在变化,大家都在变化;他们会率先做出改变,富裕起来,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思维转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