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瞎扯淡(1 / 2)
[[第173章瞎扯淡
骡车里的众人不停打量沿途风景。
路旁栽种了树木;路基两边还有排水沟;沿路供行人牲畜歇脚的凉亭、水槽、水井一应俱全;路上走不多远还有指示牌,尤其在岔路口不但告诉你这个路口去向哪里,不仅有终点地名,还有沿途的地名和距离长短,看上去即清楚又明白……
道路的花费就算是徐骥、张养默等这样毫无工程经验的人也知道不会少,林林总总加起来起码是一般道路的十几倍以上。
周亮工来过一次,当下担当讲解员,不断给众人释惑。
李长楙犹豫了下说道:“光是这条路花得人力物力不可胜数,这样大兴土木,大顺百姓的负担怕是……”
他不好意思喷了,如此劳民伤财呀!
周亮工道:“李兄想差了。大顺可没徭役,招人干活都要给工钱。况且这路也不是衙门修的,都是由私人商号承建。每修一部分路衙门验收过后结一部分账。”
小周顿了顿又补充道:“徭役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比如说衙门修的灌溉渠接到村头后还是要由村长组织村民出力,衙门不负担开销。”
沈廷扬道:“这已经好到天上去了,自家田要浇水自己出力天经地义。修路我是不会的,不过看上去入股一家水泥商号挺有出息。”
张养默笑道:“沈老弟到底是生意人,心思活。将来水泥路遍地铺开,那需求是海量,躺着都挣钱。”
沈廷扬道:“去年我跑船去天津,听一位朋友说过句话,‘要想富,先修路’,真正是金玉良言。不只是陆路,水路同理。”
徐骥点点头,“确实,光是多这么一条水泥路货运成本起码能降一半。”
周亮工轻轻跺了下脚,“加上改换四轮车,听说能降到三分之一。这种水泥路要是东西南北大量铺设,将来对商业带来的利益不可估量。”
徐骥闺女对男人们的讨论没兴趣,这时指着窗外问道:“那风车是做什么用的?”
徐淑德同样是羔羊,已出嫁,原历史线光是她自己掏私房钱就给各地教会教友累计捐了好几万银子。她儿子是崇祯年的秀才顺治年的进士,外出做官时还带着老妈在各地传叫。
她男人许远度往远处瞅了瞅,回头跟老婆道:“看上去像是水车。”
周亮工道:“许兄说的对。”
风车井灌系统在淮、扬一带多见,北方却迟迟没引进。就跟兰州在嘉靖年才在黄河边出现大水车一样,这年头若是没有官府或者有力之人推动,好东西扩散到外地相当难。
传统风车视风力大小一般每架可灌水田20亩左右。大顺出产的新式风车由于使用了铁零件及轴承等,又放大体积,还使用面积较大、优化设计的叶面,因此效率高的多,每架可灌田达60亩之多。当然形制仍然是天朝传统立轴式风车而不是欧洲的塔式风车。
立轴式风车大约于宋代发明,所谓立轴,意指其转轴是垂直树立旋转的。
这种风车的特性跟天朝的船用硬帆相同,其运作不受风向限制,并且对风向改变的反应很快。同时重量轻,可以用非常简单的结构制造;而且其材料节省,生产速度快,价格便宜。只要预备好了材料,仅需两三个受过简单训练的工人便可在两小时内将风车搭起来。
至于欧洲的塔式风车,转轴平行于地面,效率略高些,但是需要建立高塔,同时需使用螺杆和蜗轮组成复杂齿轮组才能进行自动风向追随。与中式风车相比可以说各有高下。
用风车井灌系统来应对明末即将到来的大旱是个好办法,这年头在绝大部分平原地带随便挖个两三米都能出水。怀庆、卫辉等地一来水资源较多,二来大顺占据早可以提前修建水利设施,但别的地方就没这种条件了,到时直接采用风车井灌系统抗旱行之有效。
王与敕跟着他爹王象晋编撰过《群芳谱》;徐骥、陈于阶跟着徐光启修过《农政全书》,他们对农业不算门外汉,即便对流寇出身的短毛看不上,这时见到风车井灌系统也不得不高看大顺一眼。如此利国利民的好事大明办不到,大顺可以。
不知触发了啥,再删去一段试试。
“……”
众人看着窗外风光沉默不语。
王与敕暗暗叹了口气。大顺崛起势不可挡,我山东新城老王家该何去何从?
男人们心潮起伏,车里的两个女人却低声谈论手里的茯苓夹饼真好吃,用来取代弥撒用的圣餐再好不过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