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大相国寺与大宝藏(2 / 2)
这里大门高耸,钟鼓两楼龙鳞瓦砌,经阁宝塔直接青云,当头有黑色镶金敕额匾,上书“大相国寺”四个烫金大字,日久年深,微微有些褪漆,可不但没有颓败之感,反而因此更显得古色古香,历史厚重。
再往远看去,观音殿,罗汉院,祖师堂,倶是香烟缭绕,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见到洪太尉和曹国舅到来,早有知客僧前来迎接,问明来意之后飞也似的回去禀报。
不多时,只见山门大开,百十名僧人齐齐奔出,分列两旁,迎出几个人来。
正中是个胖大的和尚,少说也有三百多斤,肚子高高鼓起,十分臃肿。
他头顶戒疤,手持禅杖,却生得碧睛紫髯,相貌奇特。
在这胖和尚的左首边,站着个年轻的道士,手持拂尘,相貌清雅,脸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正是玄诚道人。
在他右首边,站着个三十多岁的僧人,双目细长,剑眉斜飞,面目十分俊秀,虽然穿的是粗布僧袍,但仍掩盖不住逼人的英气。
蒋平和展昭,以及小五义的小兄弟们一见到这为首的胖和尚,顿时都激动万分,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跟他见礼。
蒋平拉着他的手说道:
“北侠老哥哥,一别数年,没想到今天又在此相见,真是想煞我等了!”
艾虎也走上前来,扑地一下双膝跪倒,砰砰砰磕了三个响头,热泪盈眶地说道:
“义父大人在上,儿子给你请安了!”
辛子秋见到这胖和尚的奇异相貌,心中本来就有所猜测,听到蒋平和艾虎这一说,顿时就明白了他的身份。
敢情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北侠,紫髯伯欧阳春。
三侠五义之中,若论武功,当以欧阳春为最,他年轻时手持一柄龟灵七宝刀,压盖绿林,没有对手。
后来在随着包大人和众位侠客们平定襄阳王叛乱之后,他不愿做官,便领了皇封,在大相国寺摩顶受戒,出家为僧人,拜了方丈了然长老为师,御赐法号保宋罗汉。
欧阳春性格恬淡,出家之后就一心向佛,几乎不出寺庙,因此即便是蒋平展昭等俗世中的好友,平时也不得相见,没想到今天居然又在此地重逢。
只不过光阴荏苒,物是人非,如今三侠五义都已经人过中年,两鬓斑白,欧阳春更是早已年过花甲,再次相聚,难免唏嘘。
他搀起了艾虎,拉着几人的手,口诵佛号道:
“阿弥陀佛,艾虎,你很好,为父在大相国寺也常听说你的事迹,十分欣慰。蒋平,老衲已是出家人,法号保宋罗汉,北侠二字休要再提。你的三位哥哥身体可好?”
蒋平叹了口气答道:
“托欧阳老哥……唉,说惯了嘴,一时改不过来。托大和尚的福,他们老三位都安然无恙,只不过眼下留在开封府陪着包大人,没有随队前来。大和尚,你这次怎么出来了?”
欧阳春腆着硕大的肚皮说道:
“老衲受了官家的圣旨,和飞叉太保钟雄大人的邀请,要陪同诸位一起前去信陵君的古墓。来来来,让老衲给诸位施主介绍一下……”
说着伸手一指身旁的一僧一道:
“这位是蓬莱仙岛远道而来的玄诚道长,他了解许多上古方术士的秘闻,想必将会对此次古墓之行颇有帮助。另外一位是本寺的僧人,法号妙清,正是他在梵文佛经之中,发现了记载信陵君古墓的笔记,献给了开封府,立下了大功。这一次,他们两位也将随老衲一起,和诸位一同进入古墓之中。”
玄诚道人和妙清和尚与众人见了礼,打过了招呼。
辛子秋见了两人,心中微微有些疑惑,但忍住了没说。
而后,众人在洪太尉和欧阳春的带领下,来到了大相国寺的后园,只见这里已经建起了高大的木棚,周围有不少武僧轮流日夜把守,十分郑重其事。
而钟雄已经领了几个亲兵在此等候多时,态度极为谦恭。
他与欧阳春是结义弟兄,因此先来了大相国寺拜访兄长。
辛子秋知道这里大概便是信陵君古墓的入口,神念扫去,覆盖了方圆四五丈远,却感受不到任何的异样,看来古墓还在地下更深处,也不知道当初那本记载信陵君古墓位置的笔记主人,是如何发现这里的。
至此,进入古墓的队伍已经完整,洪太尉将众人召集起来,好好做了一番战前动员,无非是忠君爱国之类的煽情言语,不过他口才甚好,听得场中众人皆是热血沸腾。
动员已毕,众人便按照先后次序,一个个走进了木棚之中,只见这里挖了一个深深的大坑,下面黑漆漆地,怕不有数丈深,也没有台阶之类可供攀爬。
大相国寺的武僧们用绳索,将众人一个个慢慢放入坑洞之中,先下去的自然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们在下面点起了火把,然后将绳索上放下来的人一一接住。
就这样,所有人都进入了坑洞之中,这里是早已挖掘好了一条长长甬道,只容一人通过,队伍首尾相接,由展昭手持火把开路,欧阳春殿后,鱼贯而行。
走出了不过七八丈远,坑道忽然好像喇叭口一样忽然变大,众人面前,出现了一道巨大的石门。
这石门高有三丈多,厚重无比,上面长满了青苔藤蔓,滑不溜手,也不知在这里伫立了多少年代。
洪太尉朗声说道:
“诸位,这石门便是进入古墓的入口,麻烦大家将它推开。”
前面的展昭徐良等人一起用力,只听咯吱吱一阵铰链的声响,大门被缓缓推开。
辛子秋往里一看,只见里面仍旧是黑漆漆地甬道,只不过宽大了许多,可容数人并肩而行。
众人点着火把,继续前行,都觉得脚下平整坚硬且光滑,不似刚才那般泥泞崎岖,仔细看时,只见这里道路全是以方形青石板拼接而成。
辛子秋料想这里全是经过人工修葺而成,在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也不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只是这甬道一直向下倾斜,且有一定的弯度,显然是螺旋向下,越走地势越低,直往地底深处而去。
甬道似乎无穷无尽,众人连着走了一顿饭时间,仍未走到尽头,地下空气不畅,越往深处,众人越是觉得气闷,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头子们已经发出粗重的喘息声,上气不接下气,只能走一段,休息一下。
如此众人又往前行了数十丈远,终于豁然开朗,来到了一处巨大的洞穴之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