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七十一章 引蛇出洞(1 / 2)

加入书签

[[五个刀盾兵对五人的鸳鸯小阵,鸳鸯小阵又赢了。

关羽看的分明,刘备目露惊奇,张飞蹲在一边,眼睛瞪着李孟羲的后背,眼睛瞪的老大。

鸳鸯小阵连战连胜,李孟羲笑得很开心。

关羽拂须沉思片刻,决定同样以盾兵枪兵混合编队,再战鸳鸯小阵。

关羽也让两个盾兵在前,又两个枪兵在后,一个弩兵最后面压阵,这其实也是鸳鸯阵了。

鸳鸯阵对鸳鸯阵,胜负各在五五之间。

经此一番操练,看似简单但无比实用的鸳鸯阵得到了关羽的认可。

虽说鸳鸯阵简单容易上手,却没有简单到真的看一眼就能上阵杀敌的地步。

鸳鸯小阵是盾兵和枪兵以及弓弩混编的阵法,但不是盾兵枪兵和弓弩这三个兵种放一起就是鸳鸯阵了。

盾兵和枪兵的合击战术,战场上常有。

而鸳鸯阵与普通合击战术不同的是,要时刻保持阵型,盾兵要一直在前,枪兵掩护两侧,后边的弓兵游走,有机会就朝敌军放箭。

战术细节还要完善,最主要的是阵型要时刻维持,鸳鸯阵中的刀盾兵,跟其他刀盾兵不同,不能死命的往前突,而是应该成为阵型的一部分,和枪兵同进同退。

于是,在行军半途,义军突然停下,临时抽出时间操练鸳鸯阵。

上次文克复文安县城之后,刘关张三人都想立刻进军,唯独李孟羲提议暂留两日。

也就是那短暂的两日之间,义军的攻城器械大为改进,义军攻城战法,在两日之间被迅速完善,义军的攻城水平大为提高。

文安县那时突然停军不前,而今又是突然驻军。

两次了,此举虽与兵法之中兵贵神速之理相悖,目前却是最有利的选择。

在中午时分阳光最炽盛的大太阳下,义军顶着太阳,练了近两个时辰,李孟羲穿插于一个个鸳鸯小阵之间,来回穿梭,不停的指点着结阵要点。

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五人同进同退,当如一体。

见练的差不多了,李孟羲找到同在校场穿梭的关羽,“可以继续行军了。”

鸳鸯阵,是李孟羲“发明”的,李孟羲认为差不多了,那就差不多了。

李孟羲虽不是一军统帅,但他一言能让大军顿止,偏偏刘备和关羽还听他的。

一般人打仗,容易热血上头,李孟羲却是与之相反的另一面,不仅不上头,越到战时,越是冷静,敌踪在前,竟然还有心思走着走着让军队停下,先练练阵法再说。

这不是一次两次了,后来李孟羲类似的举动还有更多,于是后来刘备笑着给李孟羲起了一个绰号,“李徐行”,意思就是说他临战之前,总是突然会停那么一下。

要么借城墙之便,操练攻守之法,要么临时想到了好用的阵法,立刻停下操练,再趋军求战不迟。

正所谓,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我军战未备,将军且徐行。

这一两个时辰操练鸳鸯小阵,可不仅是让枪变亮了一点那么简单,而是让一把钝枪,变得锋锐逼人。

鸳鸯阵练完,大军继续前行。

大约下午四点,前锋哨骑已跟黄巾撒出的斥候照面了,一番交战,互有死伤。

已至青云山山脚下二里地,远山在望。

大军并不全是战兵,还有众多民夫,更兼有妇孺老弱,可战之兵,仅有一千。

三百乡勇看护辎重,再留两百以备危急,能调动攻山的兵力,只有五百。

且不说敌军有多少人,五百人放哪都嫌少。

“羲儿,可敢前去观阵?”关羽打马而来。

“有何不敢!”李孟羲大笑,就要跟关羽走。

在车上乱爬的弟弟看哥哥走了,“俺也去观阵!”弟弟忙爬了起来,扒着车栏就要往下跳。

李孟羲笑了,“你会观个锤子的阵!”李孟羲笑着摸了摸弟弟的脑袋。

“在这等着,等哥哥回来,跟你讲讲看到了什么。”李孟羲安慰弟弟。

“奥。”砖头听话的不再闹腾了。

砖头伸出小手,把手伸向李孟羲。

“啥?”李孟羲摊开手掌。

弟弟往李孟羲手里放了一颗小小的枸杞子,“就撇(方言,撇,剩下)俩了。”

这是之前,李孟羲给弟弟的枸杞。

只剩两个枸杞子了,砖头专门还给李孟羲留了一个。

哇奥,有个弟弟真的好。

李孟羲笑着摸了摸弟弟的脑袋,咚的一声跳下车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