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四十八章 让我查查兵法(2 / 2)

加入书签

如果盾牌不够,刀盾兵就不够,只有刀,没有盾,爬城的时候士卒生存率堪忧。

盾牌晚上也不好清点,明日再清点不迟,李孟羲想了一下,又道,“【攻城一启,士卒抬梯冲锋之时,若半途有人中箭,因其必已无力再战,故允其自行撤回。】,此一处,我军中现有战场救护队,可穿梭箭雨,将受伤士卒自城下抬回,只是,”李孟羲抬头看向刘关张三人,“让人冒雨抬担架穿梭箭雨,攻城士卒倒罢,手中有盾,可遮挡箭雨。抬担架之人,手中无盾,暴露箭雨之中,是否会人未救走,反徒增伤亡?”

李孟羲作为一个现代人,各种近代战争剧中,都有战场医护人员抬着担架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救死扶伤,潜意识里,李孟羲觉得战场救护队是有必要的。

可他同样担心,此举反而会增加伤亡。

刘关张三人都露出思索模样,要说,士卒中箭倒伏城下,哀嚎不止,此时赶紧把伤者救走,还能稳定士气,此举也能及时救治伤兵,减少伤亡。

可是,正如李孟羲所料的那样,刀盾兵窝缩城下,手里还能拿盾遮掩一下,抬担架的,就完全成了靶子。

要不要让救护队参与攻城,刘备关羽都拿不定主意。

刘备拿眼看向李孟羲,“哎,可惜重甲不足,步人重甲,十步之内,强弩亦不可入。

若使担架队人人着重甲,戴重盔,穿梭箭雨,如闲庭散步,何惧损伤。

只是,步人甲如今方才两套,不足使用。”

刘备提了步人甲,倒是令李孟羲意外了一下。

李孟羲本考虑的战术或者攻城器械,战术是,两人抬担架,则两人手都被占住,就不能拿盾,可以四人抬担架,一人占一手,另一手则可持盾防护。

特殊的攻城器械是,做一种巨型遮阳伞一样的玩意儿,由数人举着,哪里有伤兵,则举着遮阳伞去哪里,以缓慢但是安全的方式,缓缓把一个一个伤兵给救回去。

做巨遮阳伞也好,或者做火车头一样的箱体,几个顶到头上顶着过去,不管是什么小型防护器械,毫无疑问,会笨重也迟缓,不太适合分配给攻城士卒来使用。

攻城士卒攻城时需要灵活性,需要快速一个接一个向城头爬去,如果因为什么别的东西,耽搁了爬城,以至爬城的时候慢吞吞的一个一个跟送人头一样,则就得不偿失了。

巨型遮阳伞也好,顶着门板也好,顶着个屋顶也好,机动性都成问题。但,战场救护队是不需要机动性的,不需要快速向梯子集结,快速向城头爬,战场医护队需要的是安全,至于速度,救援慢个三五分钟,区别不大。

因而,防护性能良好,但是笨重迟缓的小型移动防护器械,能且只能配备给战场救护队。

李孟羲在脑海中大致构思了一些不知有没有在冷兵器时代出现过的防护器械,刘备却说让重甲士充任救护队,李孟羲顿时就觉得,刘备这个方法更具有执行性。

做巨型遮阳伞,先不说工艺难度多大,攻城战时间匆匆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一个巨伞合算不合算,真要做出来,能不能举的动也是问题。

综而述之,条件不允许,重甲士救援队也好,巨型木伞也好,都做不出来。

战场救护队此战不能用。

所以,对于那些被射倒在城墙跟,从攻城梯上掉下来的伤兵,只能按老方法了,把地上掉的盾捡两面往伤兵身上一盖得了。

李孟羲还是比较重视人力,此次预备攻城之士,有青巾兵在内,一千六百新兵也在内,这些人如果伤亡太大,就影响后续第三批练兵与扩军计划。

刘备所说的的重甲救护队,李孟羲觉得是个很好的思路,既然问题谈到了这里,索性记下来。

李孟羲去找笔墨还有布匹,片刻后回来,篝火旁,提笔写到。

“攻城战时,伤亡时时累有,墙下伤卒哀嚎不止,影响攻城士卒之士气。

且,半数伤兵若救治及时,能幸存性命。

攻城战从来为伤亡最重之战,攻城战一战伤亡,抵野战数十战,伤亡艰巨,伤兵亦巨。

万千死伤之半数,亦为万千。

无战场救护队,万人伤,则万人死城下。

有战场救护队,万人见伤,则救回五千人。

五千人力之贵,怎可弃之。

故,攻城战时,救护队必有。

救护队穿梭箭雨,无防备之措,徒增死伤。

防备之措已知有三。

其一,以重甲士充任救护队。

救护队身着步人重甲,头戴护面铁盔,甲裙护膝皆备,此重甲之士,混然如铁人,纵箭矢撞身,不能破甲。于是,此重甲士,可穿梭箭雨之中往来驰救。此一法。

其二,若重甲不足,可用盾兵抬担架。担架两人抬,则两人手皆占,无暇举盾。若一担架四人共抬,则人占一手,人举一盾,可稍御箭雨。

其三,制防御器械如大伞,如长匣,如芦顶者。此类防御器械,其重一人不可持,其轻,数人可持。

攻城士卒登梯需速,此类器械,沉重迟缓,不能迅疾,故不利攻城之士。

然,战场救护队不需迅疾,只需安然,故,此类器械,恰适用于救护之士。

再往下说龟甲攻城梯战法,到及城,缷梯一步。

龟甲攻城梯战术,刘备关羽李孟羲都熟。

普通攻城梯没有缷梯这一步,只有把盾盖到梯子上的龟甲攻城梯战术有缷梯一步。

缷梯要点数处,大抵可简述为,撤步松手,左松右不松。

撤步后方松手的用意是,梯子上都是盾,最快的把盾卸下来的方法,两边抬梯子的人,一边的人松手,一边的人不松手,然后哗啦一声,梯子上的盾全就掉了,撤步是为了避免脚被盾砸到。盾可不轻,有的还包了铁,被砸一下可了不得,都到城下了,脚被砸的一瘸一拐的,本来一个还能先登之士,脚不舒服,爬梯子的时候爬了慢一点,然后就被射死了。

龟甲攻城梯战法的潜力已挖掘了很深,很多能减少伤亡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至于卸盾之时,让右边的人松手是因为,站右边的人,抬梯子的手,是左手,而左边的抬梯人,都用右手。左手不如右手力大,攻城梯很沉,有时力量稍微弱一点,攻城梯一个把持不住,啪的一下掉在了地上。然后,再去把沉重的攻城梯从地上再抬起来,耽误多少时间,城墙之下,箭矢如雨,多耽误的每一秒,都是死伤。

战术来说,已经相当完善了,没什么问题。

此中关键点在于,战术很好,法度严密,然而攻城战术只刘备知,关羽知,李孟羲知,少部分参与过文安县攻城战的老兵知,大多数士兵不知。

所以,攻城战前,得训练,临阵磨枪。

文安县攻城前夜,也是连夜训练的,现在也是。

义军前身是乡勇,后来又吸纳很多黄巾俘虏,义军军士的平均训练度不高,只能临战教战。

文安县攻城前夜,攻城队操练攻城战法只一夜,此次攻城,兵力是当初数倍,攻城器械打造又需要时间,因此时间宽裕,可有数夜时间以供操练。

训练时间,暂定为两日夜,明日白日一天,也可训练。

攻城可用水攻火攻,用围城,用攻心等,但于当下,只能用强攻法,强攻必用器械,器械只有攻城梯与攻城椎,围绕攻城梯的战法就因此占据了攻城的一半之重。

攻城梯及城之后,后边是靠城阶段,既,把梯子往城墙上靠。

此过程敌我最主要的对抗是,我军要把梯子靠到城上,敌军要把梯子推倒,梯子必然会不停的被推倒。

此时,抬梯为核心。

抬梯两个重要关键,一是人数,二是分配,三是方法。

木工营的能力没达到把梯子做的重量完全一样,有的梯子重,有的轻,因而,就没办法规定一梯多少人合适。索性以饱和之人力抬梯,扛攻城梯冲城的人是多少,梯子倒后抬梯的人就是多少。

分配则是,梯左右都应有人,梯至少前中段都应有人,不然,人只聚在梯子一端,虽然梯子可瞬息抬起,但只抬起一端,另一头还垂在地上,还是难以把梯子竖起。攻城之时,效率尤其重要,每个环节快一点,累积起来,则是整个攻城流程的流畅迅速,关乎伤亡,进至成败。

抬梯的策略是,众人要有意识分列左右和前中后,此可以最快速度将攻城梯抬起。

尤其重要一点是,抬攻城梯时,万不能背对城墙。

人的习惯动作是往前走,而不是倒退着走,攻城梯被推倒拍在地上,要去扶梯子,必须得有人往后走一截,此时下意识的,攻城士卒会转身就往后走,然后后背一下就暴露了出来,直接被射死了。

正确的战术动作是,倒退着后走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举盾对前的姿势,然后一步步退至攻城梯左右,俯身抬梯。

倒退着走是违反自然习惯的动作,因此应着重训练。

文安县攻城战时就暴露了一些问题,文安县攻城战前夜,操练了一夜攻城战法,其中也包括倒退抬梯的动作,但是第二日攻城的时候,一着急一慌乱,还是不少人忘记倒退动作了,直接转身就走,此一个动作疏忽,不知多少人因此丧命。

由此可见,是训练不足,没有把战术动作训练到形成身体记忆的程度。

训练度若是足够,战场环境再乱,身体会习惯性的按平时训练的动作做出反应。

文安县攻城之时会暴露的问题,此次攻城,新兵更多,问题肯定还是会暴露。

训练依然必不可少。

李孟羲手拿纸张往下看,他一眼看到【尸堆城破】四字,尸山血海的残酷扑面而来。

城上尸堆起时,城破不远。尸体垒积城上,将挤开敌人,使其不能至前。

一人伏尸城上,则敌军脚下阻绊,多生混乱,两人死城上,乱更甚,至十人死一于一城垛间,此时,城垛方寸之间,敌已无立足之处。尸体阻隔,敌离垛已稍远,我攻城士卒跳墙而入,敌刀剑不能立击,攻城之卒,于是已有喘息之击,可攻杀也。

至百人伏尸一处,城墙之上,已充塞尸首,左右不能相及,于此时,我军踩尸入,如若屡平,敌数步外也。

一具尸体,体积比两个沙包大,足够多的尸体往城上一堆,城墙都给堵死了。

城池此时也即将被攻破。

只要死人够多,没有攻不下的城池。

今番,会有多少人尸垒城头呢,李孟羲算不出,多少尸体才能把城头垒平,才能使攻守均势。

畅谈至深夜,李孟羲大致是以文安县攻城战之后汇总的攻城战法为蓝本来考虑不日攻城,当时收录的攻城战法,竟然事无巨细都涉及到了,畅谈半夜,李孟羲发现没一点可增加的地方。

由此可见,当时集思广益得到的战法已相当完善。当时攻城时遇到的问题,当时都想出了解决办法,现在再攻城,同样的问题,已早有答案。

谈完攻城战术从头到尾,众人都有种踏实无比的感觉。

小砖早就趴在刘备怀里睡着了,李孟羲也哈欠连连,刘备见状,让李孟羲前去休息。

李孟羲打着哈欠,去中军帐了。

待李孟羲哥俩都去睡觉,刘备发现李孟羲有东西忘拿了,是李孟羲拿来写新东西的布匹。

刘备把布匹拿起抻开看,布匹上写的是救护队防护三法,重甲法,四盾兵抬一梯之战术法,还有,器械法。

尤其是最后的器械法,李孟羲画了简图,简图活灵活现的是一把大伞,大伞下有形象的小人儿,一对比,就显出伞的大了。

还有一节一节的木匣,一截长匣,三四人共顶,长匣前后一个接一个,对接如龙。

还有四柱一顶的棚顶。

除去边上备注的细小文字不看,只看图形也能看的一目了然,能看懂各器械的功用是什么。

布匹传了几手,刘关张三人都看了一遍,对李孟羲画小人的技艺很是赞叹,寥寥几笔,能画出有脑袋有鼻子有手脚还举盾拿刀的小人,很让人惊奇。

尤其小人手中的刀也不同,不是环首刀,是种阔背手刀。

关羽对别处兴趣不大,倒注意到李孟羲画的刀了。

以关羽所想,李孟羲善于制器,前有步人甲,这画中的刀,说不得也是什么厉害的刀。关羽决定有空一问。

之后,刘备把画了器械图的布卷卷起,回中军帐,把布卷轻放李孟羲床头,又小心翼翼的替李孟羲哥俩掖了掖被子,而后轻脚出去了。

虽是军中,虽是围城之时,气氛紧张,但军中很安静,四处无声。

李孟羲睡的安稳。

——

第二日,李孟羲忽然被操练声惊醒了,猛地一睁眼,李孟羲觉得天亮的刺眼。

茫然的起身,掀开被子。

“军师醒了,留的有饭。”一旁走来亲兵。亲兵端着早备好的早饭。

李孟羲还困顿呢,还想无所事事的发呆一会儿呢,但是见到人家端着饭来了,李孟羲用力揉了揉脸,强自抖擞精神起床。

李孟羲在为人处事方面,本身是有硬伤的,如今,和刘备相处日久,平时,刘备见李孟羲哪里礼节不到,会认真指出,不吝指正,慢慢的,李孟羲变得礼数周全起来,这如何不是重要的成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