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四十章 刘备夜探营(2 / 2)

加入书签

按李孟羲的推测,如果朝廷真会派大兵来讨,那现在雪已经化了,朝廷要来征讨,最大可能今年就会来,估计很快就会来,最迟三四月就会来。

也就是,到七八月秋收之后再去练兵,迟了。

当李孟羲回想了之前行军征战半途的练兵往事,当时可真是艰难,真是劳累,每日行军扎营之后,每天晚上练一两个时辰,每天如此。

也幸亏这样见缝扎针的忙碌,若非如此,到后边哪里有十万可战兵力。

十万可战兵力,可全是路上边走边练的。

有经验在前,李孟羲想到了一个不得已的方法,他道,“玄德公,你看这样如何?反正是,每一处屯田处,都下放下去了屯田人力,这十万屯丁,大多都已通晓了队列,或可令这十万屯丁教导当地百姓队列之法。

每日不多训练,只需一日训练一二时辰,一月两月之内,足见成果。”

这个方法明显就是行军时的练兵方法,刘备觉得尚可。

可,不把人力召集到一起,任由屯丁们自己去练,新的问题随之便就出来了,问题出在屯丁身上,屯丁们能力良莠不齐,练兵能力也良莠不齐,这是其一。

其二,若是在军中,有人监视着,所有人都得严肃认真的训练,不敢偷奸耍滑,而让屯丁们去自行训练当地百姓,没有监视,屯丁们很难会尽职尽力。

其三,队列练兵之法,不同于其他练兵方法,其他练兵之法,以教授搏杀技艺为重,可队列练兵法,很拿捏折磨人,指头动一下都得挨训斥。

问题就在这里,要是教搏杀技艺,不管百姓想学不想学,总归不会得罪人,可要是教授队列,就得训百姓跟训孙子一样,不这么训,纪律性和令行禁止就练不出来,可要是这么训,百姓不可能受得了,难免会得罪人。

而屯田的政治目的又很重要,不能与乡人为恶,这就难了。

让屯丁们就地当教官就地操练当地百姓,这个方法能用,但效果会很差,似乎不很行的通。

李孟羲皱眉思索着,手指在矮几上轻轻弹着,嗒,嗒,嗒。

帐中安静了。

李孟羲跟刘备皆沉思着,帐中的另一个人,简雍,老半天了,李孟羲刘备两人谈个不停,无意间就把简雍给忽略了。

简雍本人也很想插上两句,可简雍发现一句话插不上,什么行军时练兵,什么队列,简雍一句都听不懂。

简雍跟刘备本自小相交,二人交情深厚,可现在,简雍发现跟刘备都谈不上话了,简雍乃洒脱之人,可现在,他心中升起了深深的失落。

帐中的沉默持续了很久之后,智计百出的李孟羲没能想出解决办法,倒被刘备想出了。

刘备抬头看向李孟羲说到,“羲儿,你觉,用教导队如何?”

帐中,简雍听到刘备说的教导队,简雍心中便叹气,这教导队,又是什么啊。

李孟羲一听教导队三个字,顿时就明白了,他点了点头,笑了,“就用教导队。”

说着,低头提笔写下教导队练兵相关。

教导队乃是,在之前行军练兵之时,因为练的是队列,当时发现队列的诸多对齐对正的动作靠教官一个人是完不成的,所以,专门用于示范队列的教导队便随之而生。

按当时练兵的经验,教导队一队最少六个人,六个人就足以完成所有队列动作的展示。

计算了下,军中现在有战兵一万多人,这一万多人,排除掉如周仓之类的还未训练完的黄巾旧卒,剩下的,一万多战兵能抽调出的合格的教官,大概是能有六千人。

按教导队最低六人一组算,也就是,能分一千个教导队。

这一千人分派下去,可以给一千个村提供训练支持。

一千个村落,李孟羲下意识的觉得很多,但他再稍一想,巨鹿乃有一百三十多个乡的,一个乡总不能连十个村都没有吧,就算是一个乡有十个村,一百三十余乡,那也有一千三百多个村庄了。

也就是,哪怕可以派下去一千个教导队,人依然不够。

迫于无奈,解决办法只能是让一个教导队负责一块,负责附近五六七八个村落,以此,屯丁们负责教导百姓们基本的训练。

如此以来,教导的战兵们一能巡查监视各处,督促屯丁们尽职训练,二来,教导队可以协助屯丁们训练,并提供必要的队列动作示范。

至此,问题解决了。

李孟羲把所有讨论到的细节记下,正准备往下换其他话题,边上,响起一个声音。

“某以为,此中有不料之处。”

李孟羲和刘备闻声看去。

简雍见二人目光朝自己看来,他故作深沉,顿了一下,神情平静,缓缓说到,“二位欲操练百姓,某以为,此,师出无名也。”

闻言,李孟羲皱眉看着简雍,“怎讲?我军已领巨鹿政务,我军所发之令,便是政令,怎是师出无名?”

简雍摇了摇头,缓缓道,“与政令无关。

练兵之事,某虽不懂,可某也知晓,操练起来,劳累拘束。

恰如今春日方开,正农忙之时,百姓既要劳累农事,还要劳累操练,百姓岂能乐意?”

见李孟羲若有所思模样,简雍继续道,“某说师出无名,便在于此。小军师可妨想想,该以何名目令百姓甘愿不辞辛劳,甘愿受训。”

李孟羲全然听明白了,他赞叹的点了点头,抬手朝简雍拱手一礼,赞叹道,“宪和大才也!”

李孟羲一句大才,让简雍心中失落顿消的同时,心中多了些畅快,同时老脸一红。

就随意提了一句,可当不得大才之称啊。

不管如何,本因为插不上话而心情失落的简雍,终于能出言建议一二了,尤其是李孟羲跟刘备两人的好一番夸赞,让简雍心情大好。

正所谓,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李孟羲跟刘备两人太熟悉练兵事务了,因而就局限在了练兵事务的本身。

而简雍因为不太懂练兵,所以更能着眼到其他地方,因而就注意到了刘备李孟羲两人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针对简雍提到的问题,李孟羲沉思起来,问题关键是,练兵是体力活,让人干体力活,别人不会心甘情愿,那,该如何让人心甘情愿呢。

李孟羲想到,可以以利诱之,以利诱之的话,可以拿粮食作为奖赏激励,但这个激励方法,不好,军中粮食也不多啊。

不能用粮食利诱,同样,其他实物更是没有。

李孟羲便思索起来,除了实物利诱还能有什么其他激励之法。

最终,李孟羲忽而想到,队列训练本身,就是了不得的好处啊。能知道纪律,知道同进同退,知道令行禁止,这就有了沙场作战的本钱,沙场作战的本钱都有了,那么,万一哪天遭遇乱兵土匪,就有了保命的本钱。

李孟羲将想法告知于刘备和简雍,他道,“不妨晓之于情,动之于理。令教导队对百姓讲【如今世道不宁,不定哪天兵乱又来了,能学点本事,有本事傍身,他日万一遇事儿,也能护住家小。】”

“如此,道理讲明,百姓岂能不踊跃?”

简雍说得师出有名,晓之于情动之于理的对策一出,便就师出有名了。

随后,继续讨论,李孟羲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清楚队列训练虽然很高效很有用,但是这个队列训练枯燥无比,能识货的人不多。

李孟羲意识到,真全盘训练队列动作的话,那么【学点本事傍身,也好护住家小】的说辞就没了说服力,因为寻常百姓,只以为舞刀弄枪是本事,而根本不会觉得往那站着不动站半天是本事。

所以,单纯的队列训练卖场不好。

再继续改进,李孟羲觉得,可以捎带上些许舞刀弄枪的玩意儿,随便耍耍刀子糊弄百姓一番。

可麻烦就麻烦在“舞刀弄枪”这里,军中战兵,前身可全是黄巾流民,这些个黄巾流民,有几个会武艺?让战兵们舞刀弄枪,可以想象,全是胡戳乱砍,说不定还显得笨拙,说不定一个站不住还摔跟头了。

笨拙至如此模样,百姓看的都笑了,哪里还有说服力。

在此刻,李孟羲意识到,针对百姓们的认知水平,可能得需要专门设计一些看起来非常好看看起来非常牛逼的套路,也就是传说中的【花拳绣腿】,以此来取信于人。

想想看,若是战兵们拿个轻的根面条一样的软枪,耍的那是枪影飞舞眼花缭乱的,那么诚然,花枪没吊用,但是以百姓们的见识,百姓们会觉得牛逼极了,会认为此是绝顶枪法,会相信跟着练会学到真本事。

时代的局限决定了,百姓们见识不够,时代的局限同样决定了,更具观赏性的花拳绣腿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再想想,若是哪天招兵,派几个花枪兵给百姓们耍一阵花枪,就比如跆拳道学馆招生前会让学生出来踢木板一样,这是一样的目的。

百姓们不懂实战兵技,但百姓们看到枪影飞舞的花枪,会惊以为枪神现世了,见如此牛逼,百姓会赶紧把自己孩子送到军中去学本事。

花枪术追求视觉感官上的极致,这玩意儿,比关二爷耍大刀还具有说服力。

而要问,李孟羲懂不懂花拳绣腿,笑了,前世看过多少武侠片,各种花拳绣腿各种漂亮招式见过老多了。

虽然来说,什么枪招剑招之类的,都不会,但见过就够了,时间还长,找点身手轻灵的家伙慢慢练,要不多久就能练出一些百姓们眼中的【绝世高手】。

李孟羲在纸上认真的写下,【花枪术等表演武术,及相关武术器械】

武术套路所用的器械得是特制的,像柔软的白蜡杆,明晃晃的但是非常轻的大刀片子,还有纸壳锤子,空心斧头什么的。

可太好玩了。

武术套路无疑很有用,但现在也没有办法短时间弄出花枪术,所以,方法好用归好用,但用不了,只能另想办法。

最后,有感于军中士卒之搏杀技术会很难看很笨拙,说服力不够,索性弃了搏杀术,用弓箭强弩等代替。

战兵带着弓箭强弩去给百姓们试手,教导百姓们怎么去使用,这也是能被百姓们认可的“本事”。

讨论到最后,练兵的“师出有名”,细则如此。

战兵们到村中,先对百姓们晓之于情动之于理,给百姓们讲,世道不稳,不定啥时候就遇到事儿了,身上多学点本事,也好能护住家小。讲完,拿弓弩给百姓试手,还可以拿马给百姓试骑,以使百姓相信真能学到本事。此为辅助。

然后,以弓弩兵器和战马为辅助,以队列训练为实。

这么一套下去,百姓当就会踊跃参与了。

再往下讨论,又增补了许多细节,比如可以扎一些草人,比如可以开辟出专门的训练场,比如加上聚集号令,锣鼓旗织等,以使操练更显庄重。

细节还有,因是要用军械糊弄百姓,所以,可将军械散到各队使用。再根据军械一条完善,刘备提到弓弩之类的容易损坏,所以,可以给战兵们交代清楚,交代好百姓们哪怕是把弓弩弄坏了,坏就坏了,绝不准声斥一句。

弓弩坏就坏了,斥责一句,百姓们怕事儿了,被训斥一句就不敢再练了。

一两具弓弩事儿小,而一地百姓操练事大。

只操练一事,从一开始的讨论,越讨论越多,简雍从一开始插不上话,到后边越来越能参与进去,到最后,一切讨论完毕之后,简雍感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这是简雍第一次熟悉了李孟羲等人集思广益的讨论习惯,熟悉了之后,日后简雍当不会再有插不上话的感觉,当也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话说,义军几个首脑的探讨方式,跟天下其他任何一处都是大不相同的。他处,不管是讨论个什么事,少有集思广益,乃皆是上边坐着主公,下边一群人各想各的,然后谁想出了个什么计策,说出来,主公想一下,觉得行了就采纳,觉得不行了就弃了。

而往往这时,主公采取建议之后,旁人根本就不会说,“此中有不妥”,因为同室为官,得人情世故,拆别人台很不地道。这就造成了,好计策会有,好计策会出于智谋之士,但所有好计策,难以尽善尽美。

又有,如果是主公弃了一个好计策之后,麾下之谋士,少有能问一句,“为什么”,上下尊卑在那里,质问主公大无礼。

于是,往往这时,谋士晓之于情动之于理,各种苦言相劝,却往往,中间没有任何辩证过程。

正所谓,理越辩越明,计策也一样,针锋相对的辩论,只会让计策中的破绽暴露出来,只会让计策在辩论中逐步完善起来。

可惜普天之下,自圣人孔丘开始,师长与尊上者坐在那里说个不停,下位的人只能是听着,不敢也不能又质疑。

也是天幸,天幸起兵之初,李孟羲与刘备关羽张飞这一群人全是笨蛋,打仗打仗一知半解,粮草粮草一知半解,招俘虏也没招过,收拢人心也不会,啥都不会。

正因如此,自起兵以来,自讨黄巾以来,能力不足的李孟羲刘备关羽张飞几人,他们不得不事无巨细都聚到一起讨论,这从而,集思广益你一句我一句你驳斥我一下我驳斥你一下的讨论习惯就逐渐形成了。

就此一处,能集思广益,能相互驳斥把道理辩个通透,不管是谁被驳斥了都不会在意,就此一处,义军已胜过旁人多矣。

李孟羲把练兵相关整理成了两份,两张大纸记得满满当当,待刘备与简雍看过,李孟羲叫过外边待守骑兵,骑兵进帐,李孟羲将纸叠好交给骑兵,认真交代到,“劳烦回巨鹿一趟,将此交给关将军,切记,一定今晚交到关将军手里。”

骑兵接过纸张,领命去了。

待骑兵离开,刘备笑道,“羲儿,你明日再劳碌云长不迟,大半夜的,叫他起来做甚。”

李孟羲嘿嘿一笑,并不作答。

李孟羲是做事赶趁惯了,他之所以连夜就要给关羽传信,乃是考虑到若是明日再发传令兵,明日关羽不定在哪呢,传令兵找到关羽,关羽再张罗人手准备派发四处,忙了半天,天都晚了,一天耽误了。

而今夜连夜传信,能早一日开启练兵。

鬼知道官军会什么时候杀来,能早一日把兵练好,就早一日多了抵抗的本钱。队列练兵之法,三十天就能成兵,每练一天效果可就拔高一截,不分秒必争,便不能抢占先机。

——

后半夜,骑兵带着军令奔赴巨鹿城,将信件交给关羽,关羽披着衣服把信件看了一遍之后,看完了信中所说。关羽深感练兵之事事关重大。

关羽觉也不睡了,直接朝军营去了,关羽连夜赶起全军人马,连夜开始筹备。

看,关羽比李孟羲还要赶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