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洛阳科举(二)(2 / 2)
他谨慎的审查了一遍。
到此时,一投入到考试,袁绍都几乎忘了初来的目的,他生恐把题答错了。
袁绍竟然把基础题答完了,基础题考的内容,涉及了,《孔子》《孟子》《大学》《中庸》《庄子》《春秋》《韩非子》《墨子》《史记》《汉书》等等多达几十部从先秦到汉的典籍,几乎把常见的典籍全囊括了,内容涉及的极其广泛。这些所有涉及到的书籍,如果写在竹简上,拿车装起来,莫说装五车了,十车都装不完。
袁绍此人,竟然学富五车,竟不是不学无术的纨绔。
和袁绍差不多,曹操也几乎答完了所有基础题。就凭此,两人已超过了八成参试者。
随后,至实用题,题问文书格式。
这个曹操熟啊,曹操随军打过黄巾,还在洛阳当过官,维持过治安,张贴过告示,审理过案件,还上奏过奏书,曹操干过很多事务,这因此,实用一题,曹操游刃有余,诸文书格式随手就写了许多。
而袁绍,比曹操少了实务经历,到此一题,袁绍答不出多少,一下被曹操落开了。
再之后的思辨题,思辨题乃是,白马非马,庄周与惠子临渊论鱼,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等等,几个,非常知名的辩论。
前边数辨,皆闻名遐迩,独最后一辨,题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问,飞矢追人,人矢百步,百步之长,日取其半,若万世不竭,岂不万世不遇?然,飞矢何可伤人也?】
不管是白马非马,还是庄周与惠施所论的子非鱼的问题,还是辨日问题,这些辩论问题,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其足够艰难,以致,自春秋至汉几百年,仍无一个确切答案。
拿几百年来都未有定论的问题来考人,摆明了要让人为难。
袁绍眉头紧皱,无从下笔。
曹操眉头紧皱,亦无从下笔。
这还不是最高难度,最高难度是最后一题,最后一题,何以天下分久必合,何久必分。
只此一句,就把曹操问住了。
此一题,当世无人能超脱时代的局限,当世无人能答。
这一题出出来,就不是让考生答的,纯粹为难人的。
及一段时间后,考试结束,最后的压轴题,曹操一个字都没写。
旁人,哪怕是识字不多的考生,为了让卷子好看一些,也会胡乱答上一点。
可或许是不知者不畏,而知者深畏,或许是曹操太懂了,太懂最后一题有多艰深,以致不敢妄论一句。
羽林军士收走了试卷,曹操跟袁绍二人随之下场。
走下考场,曹操心里在思索,刘玄德敢出如此一题,也不知,他刘玄德会做何答复。
当曹操跟袁绍下了考场,他二人也难免感受了一番下考后的气氛。
考题太难了,大部分考的心里忐忑,心里忐忑就难免忍不住探讨答案,曹操袁绍二人离群旁观,他二人静静的听着旁人讨论,他二人虽不主动参与进去,但是对答案很是上心,侧耳听着。
忽然,曹操问袁绍,“本初,墨子一篇,【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后边,你答的是甚?”
袁绍抬起头皱眉想了一下,背起,“
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背完,袁绍迎上了曹操的眼神,曹操盯着袁绍直看,袁绍被看的底气不足起来,他迟疑着问,“你又答的甚?”
曹操笑了,“我没写!不会!”
袁绍也笑了。
——
参试者八千余人,连考十一场,至傍晚,天黑之前,终于所有人都考完了。
有士子讨论,说还好考完了,要不然得夜里摸黑。
殊不知,能在天黑之前恰恰考完,这不是凑巧,乃是刘备精心计划过的,特意安排的。
莫说是八千人,就是上万人,也必然是会在天黑之前考完。
至入夜,刘备匆匆忙忙来到内仓,白日一日所考的八千多试卷,全部封存在那里,负责批改审题的太学院诸名儒也已恭候良久。
刘备赶到,他朝众人拱手一礼,“诸位,事不宜迟,咱抓紧忙活,明日还得再考,省的越积越多。”
科举事,诸儒皆不懂,唯刘备马首是瞻,如何改卷,全凭刘备吩咐。
刘备仿照巨鹿时的批改方法,向众人交代了批改事项。
经学一卷,整卷三百分。
这个分值,比巨鹿的一百五十分分值可高了一倍了,这是刘备跟太学院众人所商议的结果。
太学院诸人很看重诸子先贤的典籍,因此,把经学一卷,当成了最重要的一科来考,分值因此给的极高,远超其他诸科。
开始批改之前,刘备郑重交代,“诸位,我等为国家取士,万要小心谨慎,万不能有错,但有丝毫错漏,尽毁一人前途,不可不慎也!”
为竭避错漏,刘备特将批改试题的人手分成了三拨,第一波批改完,交由第二批人批改,第二批再从新批改一遍,再交由第三波人进行第三次审核。
多达八千多份试卷,又要分三波分测,又要赶在天亮前把所有试卷都批完,任务繁巨。
要说,为何刘备不等所有考试都考完了再批改,而非要加班加点的忙碌,这乃是刘备领军的经验。
经验来源于,军中激赏之法,激赏之法,当重时效,当日之功,当日便赏乃是最好,要是,当日之功,拖延到一年之后再赏,时隔太久,以致无感,隔年之赏,难以再激勇士气。
科举考试也是如此,考完试,越快给出结果越好,要是拖太久,等的时间长了,士子们都麻木无感了,这不利激昂人心。
整个一卷经学试题,三百分分值,除基础题众人皆无意义,实用题众人意见大抵统一,思辨题和最后的压轴题,全是刘备自拟订的答案。
诸儒在批改试卷之时,见了刘备所写答案,其中见解之独到,令人耳目一新,诸儒皆佩服刘备学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