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章 渔港经济区(2 / 2)

加入书签

电脑前的胡殊同,不禁苦笑出来,如今南郊的事还像黑旋风一样在屁股后面撵着自己。他和冷藏家沟通了时间,得来“三个月”的答案让胡殊同大大松了口气。

从技术上说,胡殊同有信心完成这个三区案,自打五年前栾平欣便开始给自己寄国外学刊论文、各种图纸,许多欧洲国家的水产港是怎么做的,胡殊同手中的资料恐怕比一般的研究中心还要新还要全。

不仅如此,从南郊身上,胡殊同也了解到了大型园区内部配套的统筹性,禀着链字,本质上这一次还是解决上下游的问题,整合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配送,万变不离这一条精髓。

冷藏家是谁?有何身份?胡殊同愈发好奇起来。

两年多前他们因水产而结识,无水活鱼技术让胡殊同深觉这也是个技术强人,有了这盘湖中心渔港经济区,冷藏家的抱负终于得以施展了。从这个层面来说,纵然再忙,胡殊同也不可能推却此事。

况且,这件事有大意义,有资金、有政策,这是开拓之举,是冷链行业的标杆,业内技术人才责无旁贷,冷链走向现代,胡殊同相信这是很多人都渴望的一个平台。

二人互通了手机号码,终于不用再等那页面上红色的小信封了。

冷藏家没有打电话,而是在片刻后给胡殊同发了一条短信,胡殊同打开一看,竟然觉出来几分亲切。

“老胡,尽你发挥,我挺你!”

“三个月后,见方案。”

往后靠着椅子,胡殊同抱着胳膊,一时间脑子里的很多东西已经开始“快速集结”了。从哪入手、资料何在,从前看过的何处可借鉴、三区内部关联的系统、与其他功能的快速互补,一个个闪念,仿佛把自己带回到写论文提纲的景象。

准确地说,却又不甚相同,那时候的他充其量算个出类拔萃的“新兵蛋子”,想得多见得多、纸上的多。而如今的他不仅有了装配库与微型库的一线实践,还有食品安全实验室带给他的各项先进技术,还有南郊材料设备和整体规划的扎实经验。

思考起来事情他变得更加具象和统筹,这两者并不矛盾,也大有了一种棋手走一步看三步的精准预见。

说起南郊材料的事,和余大军的见面不能再耽搁了,事情并非胡殊同拖着,而是如今的余大军,可不是那个能在工地板房准确找到的人了。

二人互通了多次电话,终于商定在今天晚上。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