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2章 传国玉玺的匣子(2 / 2)

加入书签

到了竹舍前,刘知易正打算开口求见,听见里面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刚要仔细听,声音就停了。

“既然来了,就进来吧,在外面鬼鬼祟祟的,像什么样子!”

郡主再次恢复高冷姿态,居高临下的训人,刘知易反而放心了。真的像在岭南那样,一直放飞自我,或者像得知世子作节度使后,开始自暴自弃,他倒是有些担心。

推门进去,看到郡主既没有在看书,也没有在下棋,而是手握一根小凿子,面前放着一块棋盘大的玉盘,玉盘上有一些已经雕刻出的浅浅刻痕。

“郡主这是在做棋盘?”

刘知易好奇的问道。

看着玉盘,感觉有些熟悉。

“你见过的!”

郡主暂时放下凿子。

刘知易恍然大悟:“这是你之前拿的玉匣子?”

郡主一路上用来迷惑人的玉匣,后来装过刘知易收集的玉版碎片,用来钓鱼。刘知易觉得玉匣是宝物,没想到给郡主拆成玉盘,用来雕刻棋盘。

“没错。是那个匣子。”

“可惜了!”

刘知易十分惋惜,那玉匣用来装玉版碎片,都能镇得住,绝不是一般的宝物。就这么拆开来刻棋盘,怎能不可惜。

郡主笑道:“可惜?你可知道玉匣的来历?”

刘知易摇头。

郡主道:“匣子曾经装过传国玉玺!”

刘知易不由惊讶。

传国玉玺乃是中原第一个统一王朝,殷朝雕刻的国玺,殷朝皇帝自认是天选之人,以为自己的王朝可以千秋万代,篆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倒是跟大秦的玉玺一样,结果命运也相同,殷朝这个松散的帝国二世而亡。传国玉玺却一朝一朝传承下来,因为这种宝物,很容易生出“得传国玉玺得天下”这种传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实际上得到传国玉玺的诸侯,大多没什么好下场,只是最后的胜利者又一定能得到玉玺,所以默认了这种传说,用来加强自己受命于天的合法性。

殷朝之后,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在各大诸侯之间转手了数百年。之后虞朝一统天下,传国玉玺落入虞朝之手,可虞朝也很短命,只传了三代,天下进入门阀时代。传国玉玺又在割据地方的门阀世家间流传了几百年,同样,得到玉玺的门阀大多没有好下场,会成为众矢之的,被人联合覆灭。孟氏结束来门阀时代,一统天下,建立来孟朝,孟朝吸取了殷朝分封制的诸侯割据和虞朝以严刑峻法治国的弊病,兼容并蓄,得到来长治久安。

孟朝末期,西戎乱中原,传国玉玺消失了百年。后来夏太祖起兵,孟朝后人将传国玉玺进献给了太祖,太祖这才得了天下。因此“得传国玉玺者得天下”的传说,在大夏朝更加流行,乃至写入史书,用来加强大夏朝的合法性。也用来反证,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的戎人没有天命,大夏灭戎乃是天命使然。

传国玉玺的传说实在是太深入人心,所以刘知易见郡主将装过传国玉玺的匣子拆毁,马上瞪着她,觉得她就是个败家子。

“哼。如此无礼!”

郡主冷哼。

刘知易收回目光,摇头叹息。

郡主道:“你知道这匣子怎么来的?”

刘知易都懒得关心了,扭过头去,不想看见。

郡主自顾自说道:“还是拜你所赐,拿你换来的。”

刘知易转头盯着郡主,就连林花都一副不悦之色,仿佛在恼恨郡主卖了自己情郎,却敢怒不敢言。

刘知易哼道:“你把我卖了两次?”

郡主冷哼:“我是那样的人吗?一货不卖二主,只卖了一次,价钱颇高。”

指着玉盘和旁边棋罐里的棋子说道:“这都是拿你换来的!”

刘知易不由怒道:“你到底把我卖给谁了?”

郡主叹道:“准确来说,卖的是你也不是你。我卖的是蓬蒿人!”

“蓬蒿人?什么意思?”

刘知易知道京城里曾流传过蓬蒿人的传说,当时四大才子、八大名士风头太大,导致大家都传“蓬蒿人不出,谁与争锋”这样的说法,许多好事者到处打听蓬蒿人的下落。

刘知易嫌麻烦,一直没有暴露《蓬蒿人》那首诗是出自他手的情况。科举连续举办来两届,蓬蒿人渐渐被人遗忘,怎么还能被郡主拿来卖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