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3章 金川分制(1 / 2)

加入书签

岭南王摆了宴席,宾朋满座,是金川城里的大小官员。

最上席,坐着聊聊数人。

刘知易被径直带到这里,岭南王坐首座,左右坐着一文一武两个中年官员。

一个身穿金甲的女子站在王爷身后,正是刘知易的小师姐方戎女。

进入军营后,还是第一次跟师姐见面,一直听说她就在王爷帐中。

“这位是太学才子,随军医官刘知易刘公子!”

岭南王向左右介绍。

那个武将有些迷茫,文官则马上对上笑意:“原来是‘林花谢了春红’的刘公子,久闻大名,失敬失敬!”

岭南偏僻,刘知易的诗作在这里还没有传开,《林花词》是他最早做出来的词,而且是在岭南王府做的,是不多见流传到岭南的词作。

王爷笑道:“何止一首。最近在军中做了一首‘醉里挑灯看剑’,你们还未听过。”

文官惊叹:“醉里挑灯看剑,好气魄!”

武将也点头,这词颇有气势。

岭南王开始介绍其他人:“这位是岭南东西两郡巡边经略韦大人!”

刘知易行礼:“学生刘知易,见过韦大人。”

巡边经略,实际上是朝廷派往边郡的监督。名义上的权力很大,实际发挥的空间很小,能做出什么成绩,全看自己的能力。徐谦在北方做巡边经略,就做的非常好,北方阴山、云中、燕山和关东,四大边郡节度使对他毕恭毕敬,十年间,被徐谦压制的死死的。

但这个韦经略,平平无奇,在岭南巡边,没有什么大的成绩,几乎是一个被架空的摆设。可他代表朝廷,岭南王也得把他摆在高处。

“这位是岭南西郡节度使,裴大都督。”

节度使实际上并不是纯粹的武将,而是一地首脑,不分文武,总览军政全权。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堪称土皇帝。除了没有爵位,跟诸侯没有区别。节是天子赐予的印绶,节度使俗称大都督。

“拜见裴大都督!”

“免礼,免礼!”

裴都督虽然没听过刘知易的名头,但他知道刘知易是岭南王的人,至少他这样认为。

岭南的节度使,跟北方,西方以及东方边郡节度使不同,其他三边节度使,都是夏太祖时期设置,封的是开国有功的夏氏宗族功臣,靠着外有夏氏边郡节度使,内有大夏京师精锐,对中原八郡形成了内外夹攻的态势,在战略上,将中原八郡控制的死死的。后来文帝时期,采取削藩政策,大肆削弱边郡节度使权力,尽管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但却酿成了武帝时期北狄席卷漠南和岭南金川之乱两场大乱。

所以武帝驱逐北狄之后,恢复了祖制,北边才得以安定。后来平定岭南之后,遗命设立岭南节度使。所以岭南两郡节度使,设置的时间非常短,不过二十多年。是夏桓帝遵照夏武帝遗命设立,封给了跟随岭南老王爷南征立下最大功勋的两个将领。裴都督是当年的前锋大将,受封岭南西郡节度使,另一个坐镇中军的大将受封岭南东郡节度使。

夏武帝遗命封岭南为两郡,互相牵制,又封下属为节度使,希望能制衡岭南王。可桓帝没有夏武帝那么英明神武,前期中规中矩,后期荒废朝政,党争不断。夏武帝留下的制衡策略,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岭南王两个部下之间还能相互牵制,但他们对岭南王根部起不到任何制衡作用,几乎唯命是从,岭南王人不在岭南,却将岭南经营的铁桶一般。

好在两个节度使本就是岭南王心腹,对此没有怨言,反而要仰仗岭南王在朝中为他们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刘医官,入座吧。听说王爷的旧伤,就是刘医官治好的?”

作为岭南王的心腹,裴都督自然知道岭南王的旧伤,也知道那旧伤是怎么来的。以前每次去信,都要关心一下岭南王的伤患。最近两人的信中,已经没有了这些内容。

刘知易坐在裴都督身侧,师姐马上过来倒酒,跟他眼神交流,流露喜悦。

“辛苦方姑娘了!”

裴都督对方戎女表示感谢。

显然他也知道,这个岭南王唯一的徒弟身份多么特殊,岭南王让方戎女在这里伺候,也有将自己的爱徒引荐给其他人的目的。

越是有大人物在的酒席,就越乏味。因为大家都不敢乱说话,生怕那句话说错,引起歧义。

因此说的反倒是些最没营养的话。

夹杂着其他桌上的客人轮流来向众人敬酒,刘知易几乎找不到说话的机会。当然他也不想说话,他但凡表现的活跃一点,估计一会还得作诗。

趁着三个大人物应付客人,刘知易偶尔会跟师姐说两句话。

师姐一直跟在岭南王身边,说这一路都很无聊,还去找过刘知易两次,没找到。

两人约好,等酒席散了,去城里逛街。

偶尔也有分不清情况的,搂草打兔子,向刘知易敬酒,他也客气的接着。

酒足饭饱,散席之后。

两人相继溜出军营,在城里闲逛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