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薪炭是个大问题(2 / 2)
朱厚照笑着说道:“这点小活,就让下边的人干就是了。还用你亲自出马。我看前面各个包间、大堂各个桌都已经满了。你应该在那里忙呀。”
张永无奈地说道:“殿下。您不知道。入秋以后,京城薪炭的价格涨了不少。木柴的价格每万斤由平时的十五两,涨到了二十二两。而木炭则由四十五两涨到了五十二两。我听说,还会继续往上涨呀。更为关键的是,过年前后,薪炭供应更加紧张,京城这里是供不应求呀。这不,我接收酒楼后,薪炭就没剩多少。找了好几家,都缺货。没办法只能是求惜薪司的李公公,按原来的价格拨给了咱们一些。”
朱厚照对于惜薪司,以及京城的薪炭情况,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对于张永反应的情况,还是感到有些意外。
他没有想到,京城的薪炭供应已经到了如此地步。
大明的燃料供应,基本上就是柴炭。
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是从沿江的芦洲,以及龙江瓦屑二场取用。
到了朱棣定都北京。就从黄花镇、红螺山、白羊口等地采办。
宣德四年,设立了易州山厂,专门负责为京城供应柴炭。
景泰年间,又移到平山,后期又移到满城。到了天顺初年,重新移到易州。
京城人口逐年增加,再加上冬天的取暖问题。柴炭的需求量也是直线上升。
仅弘治初年,内廷所需柴炭就达两千余万斤。
经过这么些年的砍伐。京城及其周边的森林遭受了极度破坏。只能到更远的地区进行采伐。
除了这些,山西、山东、直隶等地需要派出大量的砍柴夫、拾柴夫。每个季度两万五千余人,一年四个季度,就得十万余人。
可以说,为了供应京城的柴炭,不仅破坏了京城周边的环境,也增加了一些州府的负担。
有些官员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多种树,可是收效甚微。
在付出了如此巨大代价之下,京城的柴炭供应依旧是满足不了需求。这也是导致入冬后,柴炭价格不断上扬的重要原因。供应明显跟不上需求。
朱厚照这里可以从惜薪司调拨。可是普通商家、普通百姓呢。
朱厚照觉得,这是个大问题。真得研究研究解决的办法了。
前面忙得不亦乐乎,后院又在卸薪炭。朱厚照在这里也帮不上忙。他就打算出去转一转。
于是朱厚照就让王钦带着几个护卫帮忙。让张永到前面打理酒楼。生意不能受到影响。
而他自己仅带着刘瑾,从后门出去。逛一逛再回来。
王钦岂能让朱厚照就和刘瑾两个人出去逛呀。他就向朱厚照建议,安排两名侍卫贴身保护朱厚照。
可是朱厚照却拒绝了。自己就是在美膳楼附近转一转。自己是乔装打扮,外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当今大明的皇太子。
于是,朱厚照、刘瑾主仆二人,就出了美膳楼的后院,到附近逛一逛,看一看京城的街巷文化,了解一下京城真实的情况。这些可是在深宫中、奏折中看不到的。
↑返回顶部↑